一茶一具 一茶一水(3)
2010-04-26 11:23
茶只有遇到水,溶入水,成为水的部分,茶方才是茶了。没有水,茶也就不成其为茶;没有合适的水,茶也就不能成全其本色茶:这样的打开与释放,除了
茶只有遇到水,溶入水,成为水的部分,茶方才是茶了。没有水,茶也就不成其为茶;没有合适的水,茶也就不能成全其本色茶:这样的打开与释放,除了爱的对待,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比喻了。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曾言:“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这里看重的实在一“茶”一“水”的匹配融洽程度。
尽管这个时代这个地球上,水与茶一样让人忧伤,到处都是污染与伤害,例如曾经那样让茶人骄傲的无锡如今已经必须买水吃了,例如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由于上流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断流“喊渴”了。但我知道,无论如何茶还在等待适合她的水,那时茶才能恰当的打开与释放。
等不到也要等,没有水就没有茶。
茶情如人情,一水一心都要求清洁、干净、安宁,都要求一树的华盖青青——“爱”是个有生命力的不断生长的自然而然有秩有序的“在”。此在正在,永在神在。
这一点,古人比今人更有体会。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谈得更为具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这似乎把水看得比茶还重了?实际上,张大复此处有个概念偷换。那冲泡出来所谓“十分”“八分”的“茶”已非原茶。更准确的说,那是茶与水相亲相和之后的新产物:茶与水之“爱”。
我们喝茶,为何不去干吃茶叶,为的就是体会这份茶、水交融之后的体验吧。这一点,民间比文书、传说比历史,更有体会,例如藏族人喜爱的酥油茶与咸奶茶中,那须臾不可分离与缺少的藏北的盐、藏南的茶,相传便是尘世相爱而不得相守的男人和女人的化身:他们投身水中相拥相抱,成就一个实实在在的“好”。
没办法也不可能如古来茶圣那般,拼尽天下名水,还要排序张榜加以表彰,所谓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太平宰相欧阳修以为陆羽那般折腾水之“美恶”近乎“妄说”,还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大体区隔比较持重。才子昏君宋徽宗则只一句便说透水的好处:“以清轻甘洁为美,清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大观茶论》)又是一个师法“自然”。
在如今这个企鹅体内都有“敌敌畏”的世道,紧巴巴喝茶的人时不时还要检验一下买到的桶装矿泉水的防伪标志——是不是实在不堪再谈水、谈茶、谈茶与水的“爱”?
然而,还是让我们记住并信奉这个茶与水相亲爱之后才能有的杯里乾坤,时间和空间因此不同,灵魂在慢慢起舞。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