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

郑启五:"工夫茶"与"功夫茶"

2011-03-21 10:43
来源:百度文库 作者:柑柠凤仪
 究竟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这个问题以前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过。某天一位读者突然发问,一下就把我给问懵了,这在笔者反应敏锐的如流对答里可是相当少有也相当伤心的事

 


 

  究竟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这个问题以前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过。某天一位读者突然发问,一下就把我给问懵了,这在笔者反应敏锐的如流对答里可是相当少有也相当伤心的事儿;更令我惊出一身冷汗的是,在拙著《喝茶》一书中,有《闽南工夫茶“头遍脚渍”质疑》一文,题目写的是“工夫茶”,而在内文则为“功夫茶”,自己居然连校三遍也没有觉察!


  首先翻查别人是如何“工夫”的,在林沙先生的《话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里发现有《闲话“工夫茶”》的短章,心中一喜,翻开细读,然而十分失望,林先生不但和我犯了同样的错误,既在同一篇文章中既出现“工夫茶”,又出现“功夫茶”,且不加说明。而他考证及引证的“功夫茶”是蔡襄的别号“君谟”两字莆仙话读音借用出来的声韵形成的,成为武夷山乌龙茶的一种品名,似乎显得牵强,更让不谙莆仙方言的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随手抽出两部文友的赠书。陈元麟在《陈元麟散文自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年版)里用的是“闽南功夫茶”,而卢善庆在《触摸流年》(国际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里写的是“闽南工夫茶”。两人都是中文科班出身,一位是作家,一位是教授,且都在“白鹤沐浴,乌龙入宫”这套闽南民间的泡茶程序里浸泡了半个世纪的人生,谁是谁非?


  于是又赶忙查阅了陈文华研究员主编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发现刊内的各篇大作是“工夫茶”与“功夫茶”混用的,但有了一定的地域倾向,潮汕地区的多用“工夫茶”,而闽台地区的则常用“功夫茶”。但我自己特意到潮汕地区的饶平考察了一番,并写下了一题《石壁山下会功夫》(发表在《潮州日报》上),我发现“潮汕工夫茶”(也称潮俗工夫茶)的“烹茶四宝”为小水壶、小火炉(又叫“潮汕炉”)、孟臣壶(紫砂小茶壶)和若琛瓯(小茶杯)。还有那小袋黑木炭、那把小竹扇,以及那一双用来夹木炭的竹筷,皆为小火炉的配套,和“闽南功夫茶”在“道具”和程序上略有差异又各有特色,与所谓的“台式功夫茶”平添的“闻香杯”一般,是在流传中产生的某些地区变异,但在基本的情趣上、茶艺的套路上却是大同小异的,而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与研究来看,功夫茶源自潮汕的可能性最大。其实无论是“春风拂面”,还是“赏色嗅香”,多是文人墨客兴之所至的结晶,而“悬壶高冲”更自然是无处不在,以地区来区分“工夫”与“功夫”显然没有太大的理由。


  这样看来,“工夫茶”还是“功夫茶”的并存与混用的问题极俱普遍性,非同小可,至少不宜忽略,这就逼得我不得不从源头察起。细细查阅了《大辞典》里“工夫”与“功夫”,发现前者有“同功夫”一释;而后者自然也有“同工夫”一释,通用或混用是因为古已有之:秦韬玉《燕子诗》“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功夫”的“功夫”也有用“工夫”的;元稹《琵琶诗》“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听”里面的“工夫”也有以“功夫”面世的,这就成了混用得以行得通的原由(词源)而入典。但谁也不大清楚当年元、秦二诗人当年用的是哪一个“工夫(功夫)”。但有了辞典的“尚方宝剑”,后人谁都可以坦然地混淆,尽情地模棱两可,没了错用的顾虑。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