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

郑启五:"工夫茶"与"功夫茶"(2)

2011-03-21 10:43
来源:百度文库 作者:柑柠凤仪
在现代汉语里,在当代中国大众的语感里,工夫与功夫显然各有其用,差异显然:前者意为时间,而后者乃本事。正本清源,所以我以为现代汉语里的工夫


  在现代汉语里,在当代中国大众的语感里,“工夫”与“功夫”显然各有其用,差异显然:前者意为“时间”,而后者乃“本事”。正本清源,所以我以为现代汉语里的“工夫”和“功夫”还是截然区分开来的好,结束它们混用的状况,这样这对语词各自都会显得更加洁净与利落。一些最俱影响的大家似不大喜欢或根本就不愿意混用的,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回,袭人反击宝玉说:“这三四年的工夫,难道只有这几张字不成。”这里“工夫”(时间)就是“工夫”,一旦混用了“功夫”(造诣)就意思就全乱了套。鲁迅先生在散文《喝茶》里也提到了“工夫”,出现在他那句著名的,茶人茶文时常提及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有工夫……”,这里的“工夫”尽管与“工夫茶”无直接的干系,指的当是“闲工夫”,可一旦混用“功夫”(造诣),就可能误导读者,我就发现两例:


  卢祺义先生在《让茶艺走进家庭》(见《海客谈茶》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版)认为鲁迅先生所言的“功夫”(误引)“是指泡沏之艺,就是说沏泡根据茶类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发挥其独特的茶性”,我以为是卢先生错把“工夫”(时间)当成“功夫”(造诣)了;而哈华先生在同一本书里被收入的《饮茶雅趣》一文,谈起他在厦门鼓浪屿喝功夫茶的体会,认为“看来所谓‘功夫茶’,是要有功夫去准备,然后慢慢品饮,我是没有这福分的人。”这样哈先生在语义的表述上似乎把“功夫”(造诣)误解成“工夫”(时间)了。管中窥豹,可见“工夫”与“功夫”的“混用准许”实际上已经造成(或助长)现代汉语语义混含,表达偏离的境况,进而株连到“工夫茶”与“功夫茶”,“两茶”的混用(通用)令人感到很不是味道!“工夫茶”至少在字面上给人的语感更多是“费工夫泡出的茶”,多少曲解乃至颠覆了目前“功夫茶”的神韵与精妙。
 

  比起轻巧的袋泡茶,“关公寻城,韩信点兵”的一套冲泡的确是要多花一些时间的,“赏色嗅香”不啻为品饮前的情绪“挑逗”,但这些道道决不仅仅是费时费力,更多的是一种造诣,一种技能,一种经过培训和学习之后的泡饮艺术,一种进入心旷神怡境界的款款导游,由此我以为,眼下大行其道的闽台茶艺及大同小异韵味相通古风犹存的潮汕茶艺还是统一热用“功夫茶”弃用“工夫茶”的好,这是茶文化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中国茶艺发展的需要。因为至少在字面上看起来“功夫茶”更妙更爽更俱韵味儿,而“工夫茶”则比较累人比较辛苦让人喝得有点于心不忍……


  至于被弃用的“工夫茶”古今其实一直另有所用,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所选清代的蔡爽的《官话汇解便览》称“工夫茶者,好茶之谓也。”雍正年间崇安令陆延灿的《续茶经》转引的《随见录》中的话:“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见工夫茶最早是指好茶。现今红茶中也有一类称工夫红茶的品类,如祁门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川红工夫以及福建福鼎的白啉工夫茶等等,延续了传统的说法,指的是一类上好的红茶。与现今专指泡饮之法的“功夫茶”是两个距离明显的概念。


  让“工夫茶”和“功夫茶”各司其职,此时是矣,茶客诸君,您以为如何?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