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最初只是被人们作为饮料。然而进入世间的几千年,它浸润了人类社会太多的品格趣味、冷暖炎凉。
文人雅客及佛门助推饮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过是百姓生活的一种日常消费品。而比起“沉默的大多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则给茶赋予了更多的品格与趣味。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后期的清谈家则出现许多茶人,他们以茶助清谈之兴,把饮茶与精神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
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要炼“内丹”,实际就是作气功。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帮助修炼,所以道家也爱喝茶。
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禅宗。禅宗始祖达摩倡导的禅法是“大乘壁观”,就是用面壁打坐的方式让精神集中以参悟禅理。据说达摩自己就曾面壁十年才终成正果。史书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惟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茶经》为茶史划时代
玄学家、道士、禅宗佛门,对饮茶习俗的兴起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真正集唐代以前茶文化之大成,奠定了饮茶的高雅品味的,还要推人称“茶圣”的陆羽(733年~804年)所著的《茶经》。
唐开元年间,今湖北天门县龙盖寺住持智积法师收留了一个三岁的孤儿,就是后来的陆羽。智积法师喜茶且擅长品茶。有一则传说称,因陆羽善煮茶,智积非陆羽的茶不饮。
《茶经》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年),全书只有7000字左右,却涵盖了茶学的各个方面。全书共三卷十章,介绍了茶树的起源、茶的名称演变及饮茶的功效,采茶、制茶、贮藏茶叶的各种工具,茶叶的种类、采制方式和品质鉴定,煮茶、饮茶的各种器皿,煮茶方法和水的品评,以及全国的名茶产地并品评高下。
《茶经》的出版,在茶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从那以后,文人雅客品茶论茶之风进一步兴起。陆羽在《茶经》中第一次把饮茶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以茶待客分出三六九等
茶的清香醇和,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然而,茶来到世间,又怎能不沾染上俗世的种种世故甚至丑陋呢。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