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泥塑作品按照类别可以划分为泥塑和擦擦两种类型。泥塑为大型雕塑,通常有素面和彩塑之分。在现存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都经过上彩和敷金,因此彩塑在泥塑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泥塑的骨架通常用木材、皮革、草等材料制成,中心的支架通常为木材,其风格与同一时期金属造像的风格基本一致。擦擦与普通泥塑相比,则形制较小,其技法也与普通泥塑不同,为模子模印而成。
阿里地区托林寺保存的泥塑是西藏现存较早的泥塑作品之一。从现存和近年发掘作品来看,风格与古代阿里地区,即今拉达克地区阿齐寺等寺中的泥塑风格一致。作品题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诸佛、菩萨、弟子、高僧、大成就者和护法神等造像。其中主尊的形制十分巨大,高达数米,胁侍通常也与真人等高,具有浓郁的克什米尔佛教艺术风格;佛像比例协调,四肢匀称,高鼻宽肩,刚毅肃穆;菩萨身材苗条,丰乳细腰,仍保持优美的S形身躯,造型婀娜多姿,与佛像相比,具有柔美的风格特点;弟子、高僧和大成就者具有浓郁的写实笔触;而护法神造型趋于夸张,充满了浪漫情调。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为彩塑、绘塑结合,将雕塑和绘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头部、身躯、四肢和五官等主体均为雕塑而成,服饰和局部造型则多用绘画技法。如阿齐寺现存代表此类艺术风格的部分作品就在腿部等位置描绘传记故事,人物造型生动,细致入微,体现出高超的绘画技巧。绘画和雕塑结合的这一形式是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后弘期初期泥塑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藏传佛教嘎玛噶举派的造像,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
日喀则地区康玛县的艾旺寺泥塑是前、后藏地区现存最早的泥塑艺术品之一。艾旺寺泥塑造型极其优美,技艺十分精湛,也是古代西藏雕塑艺术中极其珍贵的作品。艾旺寺建于12世纪,位于连接亚东和江孜之间的主要商道上。寺院由无量寿佛佛殿、不空见如来佛殿和伏魔殿等三座佛殿组成。寺门南向,其外为环绕一周的转经回廊。主殿位于整座建筑北面,殿中雕塑主尊为不空见如来佛,左右为弥勒菩萨等胁侍雕塑组像,每侧各有三尊胁侍造像。佛和胁侍菩萨均身着袈裟,袈裟厚重,衣褶繁密。殿中原来还塑有六尊佛陀的雕塑,但现在只有一些雕塑的头部残存。主殿左侧为无量寿佛殿,胁侍为6尊身着厚重团花长袍的菩萨雕塑和殿门两侧的护法神。主殿右侧为伏魔殿,主尊魔罗进攻释迦牟尼佛的泥塑已毁,现为空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