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古雅可爱、典雅清丽的竹雕

2009-07-17 12:27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作者:佚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竹子的结实竿挺,虚中洁外,外表油润,色泽近琥珀,且具有浑厚坚韧的特性,被人们认为是祥瑞之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竹子的结实竿挺,虚中洁外,外表油润,色泽近琥珀,且具有浑厚坚韧的特性,被人们认为是祥瑞之物。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竹刻名家辈出,使竹刻艺术从实用转变成为供人们鉴赏收藏的艺术品。明代竹刻艺术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县)、金陵(今南京市)两地,分为嘉宝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鄰祖孙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圆雕),金陵李耀、濮仲谦的浅刻法,清初张希黄的留青刻法,均为竹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圆雕的手法。

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它与透雕均属竹刻中的阳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体效果。刻竹方法为铲去较多竹地,使文饰凸起于上,并能分出层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层,使器物有圆浑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刻法与嘉宝派不同,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鑿磨,时人称之“大璞不斫”

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爱。金陵派的主要技法为浅刻,即竹刻中的阴文刻法。这种刻法不仅有线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现书画的笔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艺出现了留青刻法,也称“贴簧”、“文竹”、“竹簧”,经煮、晒、压,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书画纹饰,由于簧色洁净无瑕,嫩簧娇润,宛如象牙。使用这种技法的人物以张希黄为代表。

(责任编辑:诗域微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