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微型雕刻工艺(3)
2010-04-12 14:35
螭与龙皆为龙,而九条龙至尊至极,于是汉魏时有九龙殿,五代时有九龙帐,九龙冠、九龙袍、九龙壁、九龙柱,不一而足,龙的图腾成了中华文明的象征
螭与龙皆为龙,而九条龙至尊至极,于是汉魏时有九龙殿,五代时有九龙帐,九龙冠、九龙袍、九龙壁、九龙柱,不一而足,龙的图腾成了中华文明的象征。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龙”揉手核桃皆选取山核桃雕制,艺人依凭胸竹驾驭刀笔,将满刀错综复杂皱脊结梗之核壳视为混沌一天地,雕卷云飘飘,琢紫气漫漫,九螭或屈侧回首腾挪于朵云之上,或昂头舒展在雾漫之中,而九龙穿飞翻腾,推云拨雾,或两现其身,或凌云直上。4只核桃,龙腾螭跃,皆嬉戏翻飞于云天雾海之中。
山核桃错杂的表面皱脊有如纵横交结的高冈深谷,捉刀者不单要具备巧借这种复杂形貌为九螭、九龙作意向造型的能力,更要具备依据刀路随时修改意向造型的丰富联想,设计布局力求九螭、九龙不拥不塞,螭与螭有呼应,龙与龙有顾盼,云与气有贯通,“球”与“球”分立而又浑然一气。“九螭”揉手核桃刀路粗犷,线条圆转不足,刚健有余,野趣重于雅逸。艺人分明注重造型而不在乎细微处的精雕细琢,螭头明显为“方斗形”。“九龙”揉手核桃紫铜色泽,手感滋润熟滑,刀法圆润,线条细婉,图面虽繁满,但龙与龙条分缕析,鳞甲分明。至于用刀之大胆,想象之丰富,构图布局之疏朗繁满有致,皆可见驾轻就熟之功力。尽管这两件揉手核桃皆未署款字,谁又能说,它的作者不该享有无名大师之誉?
与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点,但小巧精微,玩赏可添雅兴。像杏仁核雕“猕猴”,高仅2厘米,雕整核为一坐猴,双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态活脱,刀法粗犷,但线条准确而洗练,几笔几刀,调皮的小猴呼之欲出。虽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处见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见人爱了。
无论是揉手核桃,还是橄榄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让人着迷,若非如此,王爷贝勒们凭什么将揉手核桃进贡皇宫供皇室权贵赏玩呢?王公贵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钟爱揉手核桃,要么编织绦丝网袋悬佩腰间为饰,摇之有“嗑嗑”之声悦耳尽兴;要么或沉思或闲散时把玩于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强健身心。于是揉手核桃得到尽善尽美的一个昵称,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为“文玩核雕”了。所谓“文玩”,是说核雕该是跻身于艺术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气韵,皆可包涵于“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属了?在当今收藏界愈来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发展之时,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艺术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价扶摇了。
果核,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桃核、杏核、橄榄核)到了微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
古代,我国南方的微雕工艺一向有特色。特别在江浙地区,传统手艺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幅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一种用果核雕刻的艺术可谓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