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民间艺术的结晶:天门糖塑

2010-04-13 11:08
来源:一元一 作者:清远
糖塑,追根溯源,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糖塑”是用于祭祀的供品。

民间艺术的结晶:天门糖塑

 
天门市位于美丽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北倚大洪山脉,南濒江汉黄金水道,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6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灿若群星的人物,均出自天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地理、气候条件、文化环境、自然生长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果实。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淘洗、过滤、选择,那些对人有助、有益或有用的文化因素,便沉淀了下来,进入传统,作用于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天门糖塑,正是历史遗留的文化果实之一。
 
糖塑,追根溯源,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糖塑”是用于祭祀的供品。又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面临敌军的毒蜂阵扎粘满糖的稻草人,诱开毒蜂,从而获胜。糖人由此而产生。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经过民间艺人传承、发展,才使天门糖塑一枝独秀。
 
民间艺术既是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人民物质生活的具体体现。天门所处的地域是古时的云梦泽,多是湖泊。在旧社会的天门湖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每当洪水泛滥时,人们只得四处逃荒,做糖塑就成了谋生的手段;天门糖塑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天门糖塑艺人众多,他们曾建立过“糖人工会”,制定“行规”、“行法”,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见的。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天门糖塑成为整个区域的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
 
天门糖塑做工精致,看起来简单,其实,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难达到如此境界的。这一吹一捏、一揉一挑之间,渗透了糖塑艺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吹”,讲究的是快而准确到位,因为糖膜是在摄氏20度以下的温度中迅速凝固,气温越低,凝固越快,要求艺人眼疾手快、气息均匀、动作熟练,不然就难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头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难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备,健壮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几十秒钟的时间将一团糖吹制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恐怕是其它艺术门类难以达到的。我们不能不敬佩天门糖塑艺人那巧夺天工的非凡绝技。
 
“塑”,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更要求糖塑艺人除了手上功夫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灵气。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