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河曲民歌——“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

2009-04-04 17:4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河曲民歌吟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尽显地方民俗风情。

河曲,位于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是有名的山曲之乡、二人台之源。河曲民歌是河曲劳动人民生活历练的沉淀,也是几代人传唱的精华凝集,它的久远、质朴和鲜活,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河曲民歌描绘了河曲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展示了河曲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感情生活等,其中蕴涵着详尽而生动的民俗事象。

河曲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

一、历史溯源

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二、艺术特色

河曲民歌吟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尽显地方民俗风情。它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旋律简单、优美,音程跳度大,音调高亢、辽阔,节奏比较自由,口语化的装饰音较多,具有鲜明的山歌风味。

山曲唱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1953年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首次到当地采录民歌,短短三个月即记录了一千五百多首唱词和一百五十多种曲调,其中的《三天路程两天到》、《人家都在你不在》、《割莜麦》、《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在你身左右》、《哥哥在东妹在西,天河隔在两头起》等都是词曲皆佳的传世精品。

它们在词曲结构方面采用上下句体式,上句起兴,下句表情,往往一个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种深邃的感情状态或描绘出一种逼真的生活画面,像“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山曲的曲调则运用并置、呼应、对比等两句体,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意味。在反映民歌发展历史与民间社会生活状况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意义。

三、民俗体现

衣的民俗:“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红裤子绿西瓜鞋。”

“白布衫衫呀袖袖长,羊肚肚手巾呀遮荫凉。”

“羊肚手巾呀歪罩转,又遮荫凉又好看。”

食的民俗:“半斤莜面推窝窝,挨打受气为哥哥。”

“猪油软糕包白糖,不如娘家下糠窝窝香。”

“沙梁沙洼好地脉,海红红是咱好土产。”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给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个沾沾酸稀粥呀亲亲”

河曲的历史上,从清末民国初年直到解放初期,人们大多以莜面、豆面、山药蛋为主食,而海红果则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莜麦面有推窝窝、捻鱼鱼、猫耳朵、卜烂子等多种做法,吃时往往调以酸菜汤、羊肉汤、盐水汤等,这是河曲城乡百姓经常食用的家常饭。酸粥是河曲县民间普遍喜食的浆米饭。

住的民俗:“十八根白椽盖平房,不想我活下这下场。”

“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板住烟囱泪汪汪。”

“青石板沿台砖漫院,灰小子管我成一条线。”

河曲人多住平顶房,房顶上可以晒粮食、乘凉,也常是人们了望的地方。在河曲民歌的歌词里,常有描写妇女站在屋顶上了望情人的情节。

行的民俗:“不大大小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

“黑赤墨毛驴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

“二套牛车你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车后头。”

河曲农村多为山区,旧时农民多以马、驴、牛车做为交通工具。至现代,则各种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编辑:猪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