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长江的魂魄”川江号子,落寞的千古绝唱

2009-04-30 11: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田文生
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这条母亲河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

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这条母亲河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而今,长江变了模样,轮船变了模样,川江号子这扇窗已经隐隐关闭,但是,还有几位老人仍在艰难地挽留那些从“窗户”缝隙里透出的迷人光芒—— 

“想我们船工生活悲惨,风里来浪里去牛马一般;拉激流走遍了悬岩陡坎,头老打头老骂血汗吸干;衣无领裤无裆难把人见,生了病无人管死在沙滩;船打滥葬鱼腹尸体难见,抛父母弃儿女眼泪哭干。” 

“二四八月天气长,情妹下河洗衣裳;清水洗来米汤浆,情哥穿起好赶场。”“哟—嗬—嗬……哟—嗬—嗬……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 

这是《川江号子》的不同片段。

从前,长江行舟没有马达,船工们就靠这些号子的号令,将旅客和物资从旅程的一头拉到另一头。因为三峡工程,川江现已蓄水至135米水位,昔日激流已成平湖,川江号子已不再有用武之地。当年的拉纤船工已是白发苍苍,有的甚至已经辞世,这些见证过两种航运方式巨大变革的弄潮人,再也无法在凛凛江风的伴奏下吼上一嗓子,川江号子这种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品种已成绝唱。

川江号子是长江的魂魄 

即使精于号子的陈邦贵老人自己也不知道,千百年来传唱的川江号子唱的是自己还是前辈的生活。千百年来,这些号子流传下来,形成一种历史悠远的传统。这位谈起川江号子能滔滔不绝讲上半天的长者说,“川江号子是长江的魂魄”。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视川江航道为畏途。在千百年的木船航运时代,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船工的身体。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而且,漫漫路途枯燥无味,需要精神调剂,川江号子遂应运而生。“巴渝民间艺术大师”陈邦贵13岁开始当船工,并师从久负盛名的彭绍清学习川江号子,他的演唱被同行誉为“川江号子正宗味”。在他看来,川江号子既是技术又是艺术,“那时的船全靠人拉,驾长如同汽车的方向盘,负责船只行走的方向;号子就像汽车的油门,控制船只的行驶速度。”因此,号子能够通过其节奏调节船工的用力,从而能够使船只顺利前行。同时,唱号子讲究嗓门亮、调子好、优美动听,因此,“也是一门艺术”。

长年从事川江号子研究、正在编撰《重庆市民歌集成》的77岁的彭孝纲老先生认为,川江号子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风趣的转换,既能让当时的船工们解除愁闷、抒发情绪、调节身心,同时,因为船工大多是戏剧曲艺爱好者,川江号子也吸收了这些戏曲的一些元素,从而成为四川民歌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川江号子是音乐化了的号令、是美化了的号令。”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