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被侗族人划分为“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等若干种。
跟着哥哥去放羊,小叶子就和哥哥唱羊儿要吃草的放羊歌;看着婶子大娘放鸭子,小叶子就高声唱起姑妈赶鸭过鼓楼;听见那个吊脚楼里传来小两口的争吵声,小叶子就学着妈妈唱起劝夫妻和睦的训世歌。日子久了,除了传扬本族文化的歌,小叶子还学唱了“因为有了孔子,我们才有了知识的赞颂”——孔子歌,小叶子出落成大姑娘了,当她和同龄的姑娘小伙子们奔跑在山间嬉戏的时候,她又唱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汉族爱情故事歌……
渐渐地,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庆对歌,总能听到叶子的歌声。
“侗族大歌,就是侗族人的魂,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友谊以及人间种种和谐,歌传唱在生活中,生活容纳在歌里。”叶子介绍:“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这也是侗族人民的乐论,更是一种未见诸文史经传的、深藏于侗族人民心中、贯穿于整个侗族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侗族人民认为“歌”是养心的粮食,是生活中的教科书。
因此,侗家人用歌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民间都说,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留住侗族大歌的自然根
“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
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
饭养身子歌养心,
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侗歌会唱得最多的人,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非常受侗人的尊重。
由于侗族没有文字,侗族大歌无疑在历史上也就没有文字记谱。在侗乡,自古而今歌师传歌、教歌都是口传心授,没有乐谱,人们学歌也只能是心记、多练唱。侗族祖先们就在每一个发展的历史单元进行了不断地再创造,有声无形地一代一代口头传承下来。
38岁的歌师梁军能,从小在鼓楼下和老人们学习唱歌,他深知这之间的艰辛,为此,他努力学习了音乐知识,而后将老一辈们传唱的歌曲用谱子记录下来。
“侗族大歌不仅要在侗族人中传唱,我们还要把它唱给所有人听,唱给世界听,希望有一天,大家虽然不会讲侗语,但是却能哼唱旋律。”梁军能说。
“在侗乡,各个村寨都自然形成了歌堂和自发组织的歌队,有老年人歌堂、青年人歌堂、儿童歌堂(一个歌堂最少也有七个人),也分为老年歌队、青年歌队、儿童歌队。这种习俗的沿袭,有助于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他说。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怎么保护如此具有特色的侗族大歌呢?据三江县县长吴桂贞介绍,“目前,县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建立了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的保护区或保护村;组织专家制订相关节俗与侗歌班、歌师的保护名录,采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对现有侗族大歌的重点曲目进行录音录像,还鼓励青年参加歌队。”
“为了传承侗族大歌,现已将一些曲目编撰教材,作为本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的必修内容。”她说。
有关方面也很警惕在保护过程中一些经济因素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比如,在近期举办的“打造柳州旅游名城”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发展当地旅游业必须与保护侗族大歌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为了旅游之需,任意改动甚至破坏侗族大歌的原有特色。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