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走出“深闺”的滚板山歌(2)

2009-11-26 17:06
来源:华夏文明 作者:梅影孔芒
《撵野猫》的由来 说到滚板山歌,不能不提《撵野猫》,《撵野猫》是滚板山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

《撵野猫》的由来

说到滚板山歌,不能不提《撵野猫》,《撵野猫》是滚板山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由泸州四位男歌手演唱的《撵野猫》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和声结构和诙谐风趣的表演征服了评委获得金奖。那么,《撵野猫》是怎样在众多的山歌里发掘出来的呢?

滚板山歌

1958年深秋,泸州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建中等人到纳溪大里、龙车等地搜集、挖掘、整理民歌。一天上午,王建中一行正行走在乡间,猛然听到山间传来阵阵明快、高亢的山歌:

“十七十八年娇,小妹也!

你在房中挑花绣朵绣花哟——鞋!”

“斗大一股黄风(儿)吹进来,

这股黄风(风)吹得哪个老表儿带信喽来?”

猛然一顿,又听到对门山上有几人一齐唱到:

“风不吹槐槐不动,妹不招郎郎不(欧)来!”

……

几分钟过后,民歌声戛然而止,但王建中还沉浸在婉转悠扬、动听优美的民歌乐曲中。他好像置身于春暖花开的二三月,耳边响起情侣阵阵对唱,那含蓄的情话,或吟或唱,撩拨得心上人心情荡漾。王建中从歌声中“醒”来后,马上请那10多个男女一句句地教唱,他则一句句地记谱和词。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词全部记好了,王建中又从头到尾地唱给那些“师傅”听,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句一句地和,但就是没那韵味。在听“师傅”唱了几十遍之后,王建中发现是自己没有用韵味和感情去表达,只好重学行腔。一番“折腾”后,“师傅”才比较满意。后来,王建中调查发现,原来这首歌名叫《撵野猫》,是大里一带最有特色、最出名的民歌。这一发现,让王建中兴奋不已。

回到泸州后,王建中又请来当时宜宾音乐方面最有权威的王立三,一同对《撵野猫》的词曲进行整理。当时,带队到泸州指导文艺采风的郎毓秀在听了这首歌以后,同样兴奋不已。她觉得这首歌很有地方特色,有意境,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卖点”,建议对其进行开发研究,并对修改提出了意见。

2002年,刚刚调入纳溪区文化馆的曾令雄再次对《撵野猫》进行了改编,并大胆尝试将独唱曲目改编成了男声四重唱,使《撵野猫》在各种比赛中连连夺魁。

原生态与现代文化的交锋

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使原有的生产方式转变,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在很少有人会唱山歌了。纳溪区将军村66岁的老农郭章福说,近几年再也没有放开嗓门大声唱山歌了,只是干活时自个儿小声哼哼。“为什么不放开嗓子唱呢?”笔者问。“现在大家干活都是各干各的,没有过去那种唱歌的环境了。即使你大声唱,也不会有人来应和。”

为让滚板山歌这块文化瑰宝重放异彩,纳溪区对纳溪民歌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用文字、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将滚板山歌真实、全面、系统地保存下来,并编辑出版《纳溪民歌精选》,共收录滚板山歌76首。

2007年3月,纳溪滚板山歌进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纳溪区正大力推广滚板山歌,正在编制滚板山歌的地方教材,今后将进入校园,让学生们了解滚板山歌,当地还成立滚板山歌小型专业演唱队,设立滚板山歌传人保护基金;通过对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镇文化干事、旅游餐饮服务行业人员培训等各种手段,让滚板山歌走出“深闺”。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