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 藏文修辞法中称为“比拟饰”。拟人是根据想象,把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和抽象概念等)当作人类描写。这种手法,表现生动、揭示真理、寄托感情。在讽刺、揭露、批判、反抗的民歌中,这种手法大量采用。
西藏民歌中常用拟人手法,是藏族人民表达自己内心感情时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劳动人民和其他阶层一些人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往往是由于处于无权地位,但内心又压抑着悲愤不满的怒火,便借助自然景物,来发泄情绪、寄托情思,实质上是对黑暗的旧势力和不公平的社会的批判和反抗。因此,确切的拟人,往往读后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触景生情,这就是拟人艺术手法的力量所在。
夸张 藏文修辞手法称为“夸张饰”。西藏民歌用夸张手法较多,它不是凭空胡想,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夸大的形容,使人读后感到既生动准确,又入情入理。
西藏民歌
双关 藏文修辞法称为“合诠饰”。这种手法则利用民歌中词义或全歌含义,构成双重意义,即外表是一种意思,内里又是一种意思。双关修辞法的运用,反映了藏族语言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藏族民歌中的双关手法,与汉语修辞学中的“双关”含义不尽相同。汉语中“双关”多数运用“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而藏族民歌中的双关,一般是全歌意思上的双关。
联想 藏文修辞法称为“引伸饰”。这种艺术手法,是因物起兴,触景而发。由描写一事物而引起对它事物的联想,起到歌能穷而意不尽的作用。
藏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除了上面列举的常见的五种之外,还有重叠、对偶、排比、幽默等其他手法,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谈到民歌的艺术手法,必然要谈到它的语言。西藏民歌的语言特色,可以用这么两句话概括:朴素洗炼、清新通俗。藏族民歌绝大部分是绘声绘色,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它摈弃花花绿绿的词藻,杜绝堆砌事实的现象,而是用朴素、明快的线条,深入浅出地描绘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
西藏民歌的语言特色,是由藏族人民的历史和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来源于群众,经过人们的口领文传,被锤练得愈加完美。
(责任编辑:巧笑倩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