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具有地方特色的湖北民歌

2010-01-07 11:59
来源:九游网 作者:一元一
鄂东北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

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以窄声韵音调[sollado]、[ladore]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

2.【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sollare]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

3.【鄂中南】:今荆州地区,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

4.【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ladore]的旋律为典型样式。

湖北民歌

5.【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是五音杂处,色彩缤纷。

湖北民歌里有很多的山歌、田歌、号子、小调、风俗歌之类,对于我们这些长在江汉平原来说山歌、小调大概知之甚少,但田歌、号子小时应该是听过一些。

宋代的《乐府诗集》中提到著名的“西曲”(和“吴歌”齐名)就是出于荆(今荆沙地区)、郧(今鄂西北郧阳、郧县等)、樊(襄阳、樊城等)、邓(今河南南阳,邓州等),说是“荆楚四声”,可见“九头鸟”善歌是古来闻名的。

打连枷——古时没有机械,麦子或稻谷收割后放在晒谷场上,大家一齐用‘连枷’将其脱粒,为了缓解劳动的辛苦和枯燥,便有这样的文艺形式,男女领唱,众人帮腔,可以想见,场面定是热闹非凡。

另外,还有《咚》是湖北省潜江县的打麦号子,一领众和,内容为男女青年互相逗趣开玩笑,反映了劳动者的愉快心情。全曲的衬词、节奏、曲调均呈现活泼、风趣的情调,以三音为骨干音的曲调具有典型的湖北地方色彩。

沔阳有:《打硪歌》:“这山望着那山高,两山合拢搭座桥,桥上跑车通南北,桥下流水灌秧苗。”

沔阳的民歌特色:

沔阳民歌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其语言质朴、清新自然,富有很强的幽默感。每当在那田间,林荫树下歌唱那一首首民歌时,总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特别是那错落有致的三言、四言、八言,以及用赋、比、兴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又是那样的柔和、美丽。如《绣荷包》女:“昨天卖货的多今天卖货的少卖货的杂种死绝了。男:昨天买线的多,今天买线的少,买线的姑姑死绝了。”

这些骂人的话虽然骂的很绝,但其语言来源于生活之中。表面看上去好像是在你骂我,我骂你,其实质是相互在耍娇,是表达爱幕之情的一种委婉屈折的方式。

流行在毛咀一带的《薅草歌》,在沔阳民歌中最具有影响力,它是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的,一人领众人合。领唱有主腔(高腔、悲腔、打锣鼓),众人接唱号子(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其旋律优美动听,享有江汉平原的田园风味。它的曲牌后来发展为沔阳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另外还有一首情歌:

《私望郎》:

“上房女娇娥

心中无奈何

忽然想起奴情歌,

一夜瞌睡睡不着”。

又如《抠欠门闩》:

“黑了黑了多早就黑了,

白扇把(呀)把门敲,

小幺妹,(喂!喂!)

你的知心人(啦)来了(喂。)

小情哥,(喂!喂!)

妹在房中知(呀)道了(喂)。”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