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新县民歌:歌唱美好的生活

2010-05-11 11: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振凯
新县,这个著名的将军县,还是个民歌县。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最初是在这里唱响。新县民歌历史悠久,传承良好。
新县民歌:歌唱美好的生活
新县,这个著名的将军县,还是个民歌县。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最初是在这里唱响。
 
时下,大别山腹地的新县,杜鹃花儿正盛开,满山好看景致。当地人说,到八月,就是桂花的天下喽,香得人走不动。知道吗,咱新县就是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下称《八月桂》)的故乡?咱新县,不光景好看,好听的民歌也多呢。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这首由信阳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来的革命歌曲,曾伴随红军足迹,传唱大江南北,是中国革命历史民歌的经典之作。关于《八月桂》起源地,曾多有争议,后经学者考究证实,1929年秋它诞生于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80年后,随着红歌流行,这首曲美词畅的喜悦歌儿再度唱响全国。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句俗语恰当地描写了新县地貌。山隔水阻山歌出,新县人爱唱歌,民歌儿多。又因位居鄂豫交界,作为信阳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县民歌交融了南北文化,乡土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唱腔清脆,曲调婉转,有独特的“豫风楚韵”——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
 
新县民歌历史悠久,传承良好。县志记载,唐朝时期光州八景之一“赛山樵唱”的诞生地,即为今日新县八里畈镇南冲村的赛山寨村民组。新县文化馆馆长陈世松介绍,南冲村现有603户2019口人,60%以上村民能唱上两三首民歌,能唱80首以上的达200多人,村里现存民歌百余首。为此,八里畈镇于2009年初入选“首批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偷花”的生活
 
新县人觉得,唱歌是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它还成为一种职业,这或许利于传承和扩散。
 
唱歌,是新县百姓生活的重要调料,如同菜里的盐。放牛时要唱,采茶时要唱,恋爱时要唱,出嫁时要唱……有时两村人隔条山沟劳作,即便不认识,兴致一上,就对唱起来。
 
每逢春节,这里要放声“闹新春”,新房上梁和搬进新房时,要“动响器”(敲锣打鼓)唱歌来“暖梁”、“暖房”,劝善、对骂、讲谜语,也哼上几句……生活里的喜怒哀乐,男女情思,都化作一首首歌儿,融入到漫长的岁月。不止生活,新县民歌包罗万象,从盘古开天到历朝历史,几乎各朝代重大事件及传说,都能在新县民歌中找到影子。
 
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放牛少年的陈世松,便痴迷老汉们唱的盘山歌。多年后的1978年,他得益二胡和歌唱等音乐特长,从水库调到了县文化馆工作,并用4年时间,走乡串户,用一台录音机记录新县各个村子的原生态民歌。“村民看录音机很神奇,很乐意唱。”即便现在做了馆长,他还每年抽时间,到各村走走,听听。
 
这些年,陈世松整理了200多首民歌,改编了40多首,搬上舞台演出的有30多首。“这200多首,哪一个我都喜欢,都在我脑海里。”说着,他便唱起一首自己改编的《偷花》:
 
正月偷花喂三朵
 
小郎咧呀嗬嘿
 
打开园门呀嗬嘿嘿
 
一不郎当七儿郎得
 
二月偷花喂牡丹……
 
唱完不尽兴,他又唱了一首。
 
“从2005年开始,组建了新县歌舞团,现在团里有演员26人,170多个节目;此外,还开展民间歌手选拔赛,每年都有十七八个来自各乡镇的队伍参赛,很利于发现人才;各种培训班也都跟了上来。”说起民歌保护开发的事,陈世松很兴奋。据悉,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县还先后扶持发展“杨摆柳”等民间艺术团体36个,发掘并培养了民间演唱队10余支。
 
“新县歌舞团已经在信阳打开了名气,部分新县民歌还曾在河南电视台春晚上表演。‘杨摆柳’在新县县城的表演,还带动城里人唱起了民歌。”
 
上“56”网的喜悦
 
新县民歌不止圈在大别山。它走出河南,到了北京,上了电视广播,进了杂志、网络。
 
“只要县电视台播放新县民歌,群众们都不看别的台。”而今,除了新县人爱听,新县民歌还吸引了赏景的游人、采风的记者、广播前的听众、网络上的网友……
 
今年3月23日,13名南冲村民间艺人、歌手来到了北京。他们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请来,进京录制“河南有个民歌村”民歌专辑。站在话筒前、相机前,他们笑逐颜开,一展歌喉,能让家乡的歌儿上大媒体,让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是件兴奋的事儿。一会山歌,一会叫卖调,一会又是小调、新民歌,形式多样地唱了《青枝柳叶》、《打柴歌》、《眼泪汪汪送情郎》等16首民歌,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音乐之声”、“经济之声”、“华夏之声”(海外台)播出。
 
事实上,早在4年前,新县民歌便走向了全国。陈惠,是诸多新县民歌手中的优秀代表,除小学教师外,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信阳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她参加了央视二套《重访大别山》大型演出,和女儿分别领唱了《八月桂花遍地开》、《南泥湾》。她和母亲演唱的《打六望》等一组民歌,也在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节目中播出。
 
“新县民歌还上了‘56’网,反响很好,一搜就知道。”陈世松很在意网友的反馈。记者打开56网,发现发布于2009年10月9日的一段近20分钟的新县民歌精选,入选的民歌有《打补丁·表哥与表妹》、《小奴接亲人》等,现在已有4万多播放次数。视频上,青年男女歌唱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是网络上,新县民歌开始渐多传播的缩影。
 
现在搞接待、做宣传、提文化产业,新县最拿得出手的,除了“红色”(革命老区)、“绿色”(林产业),就数民歌。为此,县歌舞团很忙,“有时一天要演三场”。“只看了新县风景,不听新县民歌,也是种损失。”在一场新县旅游推介会上,两名身穿红军服的新县姑娘,一边播放山川美景,一边用新县民歌歌唱红色的历史及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国乐飘香)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