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卫,三宗宝”,人们都会想到是“鼓楼、炮台、铃铛阁(在此读“稿”音)”。但还有其他的三宝呢:“天津卫,新三宝,永久,南开,大公报”(永久指永利、久大碱厂,南开指学校)。“天津卫,三宗宝,范公、幼梅、孙菊老”(指严修、赵元礼、孙菊仙三位名流)。还有更逗的呢:“天津卫,新三宗宝:磨剪子磨刀吹洋号,三轮车的蹬子往后倒,万国桥能起又能落(读“涝”音)。”万国桥即现在的解放桥,法国人修建,能够升降开启,为的是方便过船。您瞧,连走街串巷磨剪子的普通手艺人都赶时髦,使用上了从西洋进口的乐器小号来招揽生意,难道我们不能从中窥视到西风东进后所产生的社会变化吗?
“风物歌”类里的一百多首歌谣中,短的三五行,长的数百句,几乎篇篇有特点,首首有味道,内容繁多,格式多变,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听了,会让人对天津那时的城乡概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市井民俗等有一个形象、全面、立体的了解。如《天津论》:“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描述乾隆年间津沽的五行八作、各色人等,歌谣中有情节和细节,宛若评书。“论”在这里不指理论,系地方方言,“讲述”的意思。《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诞生于清末民初,“直隶省,天津卫,都督衙门保卫队。官钱局,商务会,交通银行现洋兑……”讲说天津街巷地名、买卖商家、名人趣事、休闲娱乐、土特产品等,有描述,有点评,“三、三、七”的句式,几百行的篇幅,几乎是一气呵成,极具艺术魅力。宛如天津旅游指南。还有《天津卫风情》、《皇会论》等,这些歌谣类似诠释天津的“小百科全书”。“杂字”和“论”的文本,系天津独有的歌谣形式,这在全国其他省市是见不到的。
“市井谣”又细分:“饮食谣”“工匠谣”“乞丐谣”等。像“饮食谣”中卖药糖的吆喝歌谣,在天津流传很广。药糖系天津地方小食品,有几十个品种。您听这种宣传:“买我的药糖来呀……您冒酸水儿,打饱嗝儿,吃了我的药糖就管事儿。小孩儿吃了不淘气儿,学生吃了多认字儿,老太太吃了抱孙子儿,老头吃了不拄棍儿!”买他一块药糖含在嘴里能起这么大的效果吗?根本不可能。但小贩的吆喝让您心里舒坦,充满了人间关怀和温馨气氛。
天津人生性风趣,幽默,爽朗,爱逗哏、耍笑,不管谋生多么艰辛,总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找出乐子,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亮色。在“谐趣歌”类中,有近百首童趣歌,内容丰富多彩,清新有趣,文体不拘一格,两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三、三、七”字格式等,针对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一辈辈流传下来。像《胡诌歌》、《扯闲话》等,故意将话说反说错,在欢愉的气氛中,以锻炼孩子们的反映能力。在成人的谐趣歌中,有相当部分是开玩笑、挖苦人、揭短儿、或用人的某些生理缺陷(如秃顶、聋、哑、盲、瘸等)进行善意的逗乐以及绕口令、反正话等歌谣。另外像“四大红”、“四大欢”等一组歌谣,用精短的四句格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归类提炼,极为精辟传神,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而篇幅较长的《百日虫》、《蚂蚱出殡》等歌谣,极具故事性、知识性、谐趣性,读来琅琅上口,妙语联珠,让人格外喜欢。谐趣歌、风物歌等都是天津歌谣中独有的类别,具备了天津地区特有的文本形态、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审美价值不可小觑。
其他还有像《刘二姐拴娃娃》、描述混混儿(即天津卫的地痞)的歌谣等,都很鲜明地讲述了天津地区的历史景况和民风民俗。由于天津是著名的北方曲艺之乡,市民通俗文化十分发达,天津歌谣在演变传承中有很多也与时调、鼓词、数来宝等曲艺表演艺术血脉相通。
总之,天津地方歌谣思想内容向上,幽默风趣,知识性强,信息量大,真实地反映了某个年代的天津状况,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遗迹,并带有经验型总结;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充分反映了天津地方话的特点,粗犷、有力,句式大多采用“三、三、七”字,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便于传唱和记忆。与南方歌谣的区别十分明显。天津歌谣绝大部分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现正面临着当今电子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强烈冲击,很有可能失传,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保护、研究和传承。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