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剪不断,理还乱” 琵琶与诗歌解不开的情结

2009-04-01 14:2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小编X
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模仿许多声音效果,如潺潺流水乃至战场上的人喊马嘶等等,十分逼真。不少文人墨客对其情有独钟。

 

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模仿许多声音效果,如潺潺流水乃至战场上的人喊马嘶等等,十分逼真。这种美妙的声音曾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折腰,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无数歌颂琵琶的诗篇。让我们走进这些诗歌,品味琵琶声中的无穷韵味吧。

琵琶虽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乐器,却大约在秦汉时期就已从西域传到了中原,到唐代就成了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一种雅俗共赏的重要乐器。目前,琵琶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又两千多年。琵琶的传入,正好迎合了我国古代诗人多愁善感的情趣,于是在许多诗歌作品中自然就有了琵琶的影子。渐渐地,描写琵琶及其演奏的诗篇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描绘演奏琵琶时的种种形态、表情以及展示演奏技法的绝妙诗句。这当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倪裳》后《六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绝妙的诗句,已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成为描写音乐演奏的典范。

由于古代诗人对琵琶的钟情,琵琶已成为一种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大致说来,琵琶主要出现在古代诗歌的两种情境之中,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寄予边疆战士的送别及思乡情感

描写琵琶最多的是古代边塞诗歌,因琵琶从西域边疆传入,故诗人借用对琵琶的描写,来反映边塞风光以及边塞将士的思乡情感。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诗歌向来以“奇”著称。这首诗本是咏雪送别之作,作者以中军帐置酒饮别为背景,咏雪而有寄情:“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将琵琶与另外两种乐器并写,间接地传达了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琵琶之类的边地乐器,触动了送行者及被送者的乡愁。驻扎在边地的将士们也只有把自己的一腔思乡报国之情寄托在音乐之中。和岑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弄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对于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感。将士们谁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这种“别情”又有谁能理解?琵琶尽可以演奏出新的曲调,但却换不走将士们心中深沉、复杂的情感。素以田园诗著称的孟浩然也在《凉州词》中写了琵琶:“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送别好友,在荒蛮之地,能做的只是高奏琵琶一曲。此情此景,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比起来,更能反映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的只能是琵琶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