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向造化取神韵”,在作品中具体为干笔皴擦,以墨的干淡效果,体现苍茫的意韵,而水的运用及其与墨的冲撞,使点、线、皴擦与神韵畅通;尽管在张北云的作品中,以笔立骨,且干笔多、润笔少,但多次,多层次堆积、迭加,在苍茫之中又多了些许郁然苍莽;就此而言,画家依然间接地汲取"用笔贵有古意"的精神原则,即宁涩勿滑、宁拙勿巧、宁方勿园的形式意味与内蕴之美。
如《秋山放牧》,千沟万壑的土塬用笔涩滞带飞白,见出石头的阴阳向背,又显现出笔墨的拙、朴、方、厚,其中锋用笔、园润浑厚,体现出用笔用墨的遒劲质感,又显出浓郁的苍凉沉郁之气;而且,不同笔型,不同墨色,不同点、线都在笔笔相接中,注意笔法结构,其间气脉相连,用以展示雄健的精神品格。在《积雨得深润》中,既保持了一贯的笔墨表现方式,又融入了简率灵动的笔意,并由此笔意生发出秀润生气,其中以水、墨、色为基本表现语言,又以个人审美理想去造成笔法的松动灵活,达到自然洒脱,简淡清逸的境界;溯其根源,应是画家对北宋绘画风格的化解与演变,在质朴自然中仍漾溢着饱满的神韵。
张北云的山水画,因为重神韵,而在求索天趣之余,又不受物理世界关系的禁锢,使之入于胸襟,化为形而上的"心象"以尽情尽性,达到不似之似,形神俱胜,笔墨纵横,自出妙趣的艺术效果;张北云用笔有序,繁而不乱,茂密苍郁,极为生动,神韵四溢,而其干湿交错,互为补充的笔墨方式,在层层迭加中产生了厚重,平拙与苍茫,雄浑之感,这里的苍茫之感实为西北文化精神的同义词。
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在必然中有其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张北云在艺术之路上,曾受到北京画院著名画家杨延文的指教。老师给予他的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提高与能力的启发,重要的是在绘画观念上,观察方法上与认识世界的规律上给他以重点的点拨,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艺术规律,什么是艺术本质,即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让他看清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与艺术目标;对张北云而言,解决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原则问题,无疑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杨延文是张北云在艺术道路上的指路人,艺术成就,艺术经验,以及人品、画品都深深启迪着张北云的艺术取向、艺术趣味与艺术品格。 画家的山水画,是重在写意和表现的,西北的山川、土崖在他的笔下是一种生命的自信、精神的深沉,文化的厚重。因此,他的作品是源于深层结构中的气质和精神体验的结晶;无数丰富,复杂多样的内涵意蕴都统一在一个强大的母体之中,这就是西部山川一样坚实,高原一样稳定的精神主题及其意蕴。
在追寻神韵的过程中,画家拥抱了大自然,并在西部山川、高原中寻到审美创造的载体;作为精神家园的西部山川,给了画家生返故乡的精神满足,并因而体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理想,实际上、"直向造化取神韵"的山水画作品,只是张北云的一种艺术方式而已,而其面对当代的思考,创造与构建才是它的现实意义;张北云山水画在这里才获得了艺术本质意义的品质与格调。
(编辑:晴天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