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意在笔先”、“意气而成”、“笔不周而意周”,中国画意境一气贯之(1)(2)

2009-04-20 11: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这幅画给人以山势逼人、外 张力强的感觉,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这幅画给人以山势逼人、外张力强的感觉,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而逼近画幅顶端,造成外张之力的感觉。下部以三堆巨石作底乘,承受主峰的重量形成上下部位的紧张感觉。但画家巧妙地用水平线上的白色云烟和“S”形的溪水,缓解了紧张感,这一张一弛,使画面具有了空间感。一行山间行旅人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外,丛树背面隐约显现楼阁,有意安排在极右的一侧,构成人物向左行进的开阔视野,使画下方形成节奏感。二是在笔墨上,用淡墨皴与雨点皴相结合,来表现主峰的体积与重量感,构成了苍莽雄浑的气势。

这幅画却还有一股力量——内蕴张力,把我们引向画外,仿佛听到了从画面上传出“流水声和清脆的马蹄声”。这“画外之画”是画家以有限的题材,抒写不尽的情思,从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此画的意境结构是运动的,其意蕴是有声有色的,富有活力的,原因就是它具有无限的张力。

这种张力的产生,是由表现对象与主体经验构成了一个力的“磁场”。在这一“磁场”中,有两种力发生着矛盾。一种是表现对象的力。画面表现对象的力,要以自身固有的性格,作为运动的轨迹,力图摆脱画家对其的控制。《溪山行旅图》中描绘的北方山景,完全以社会历史赋予他们的性格,顽强地依照自己应有的轨迹运转。画家是不能随意摆布的,而众多的审美意象都是表现对象的力的产生,具有指向性、内聚性和向心性,它们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孕育着新的审美意象的产生。在这个力的“磁场”中,还有另外一种力,这就是画家的审美趣味,审美修养凝聚而成的艺术追求,也正是画家主观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是画家的创作意图对表现对象的支配和引导。在意境创作中,画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引导、控制其笔下表现的对象,也正是我们常说的“因心造境”。

(责任编辑:抱抱熊)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