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汉代以前的砚有何特点

2009-05-03 11: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秦朝石砚 砚,在汉代以前叫“研”,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砚台就是研磨的工具。

秦朝石砚

砚,在汉代以前叫“研”,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砚台就是研磨的工具。在东汉之前,砚台都配有一根研石棒,是用来研墨的。这是因为东汉以前的墨还不能单独用手握住,需要研磨的辅助工具。从出土文物来看,最早的“研”是利用天然蚌壳。

人造“研”,出现得也很早。1980年,在陕西临潼县姜寨一座仰韶文化初期墓葬中出土一个有石盖的“研”,“研”面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砚旁有数块黑色颜料以及灰色陶质水杯,共5件,这是当时用来画彩陶器的工具。

殷商时期,制作了玉研磨调色器。1979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的妇好墓,出土一方形玉质研磨器,其器三边有框,底部雕有一对鹦鹉,是刻意而为之的“研”。

西周时期,“研”的器形更接近后世的砚台,今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博物馆内,就藏有当地出土的两方古“研”。

春秋战国时期,“研”形更近于后世之砚。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用鹅卵石制成的“研”,“研”形是将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其上无饰纹,旁边有研石棒一根。

汉代“研”多以石、陶为之,还有漆“研”、竹“研”、木“研”等,种类较多,说明用“研”已十分普遍,但无论何种“研”,都有研石棒一根,以助研墨用。这说明作为研磨墨块的实用具,其形制受到实用性能的限制。汉代石“研”中有做工精美的高档品,1956年,在安徽省太和县一汉墓中,出土一方圆形三足石“研”,“研”盖上雕有两条全身披鳞的长身螭纹兽,两兽互相缠绕,砚底三足匀称、平稳,均刻有熊状纹样,刻工颇见功夫。

东汉末期,由于制墨工艺的进步,墨的形制改为可以手执的块墨,研石棒才消失。“研”才成为“砚”。

(编辑:抱抱熊)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