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中国传统年画和年画故事(2)

2009-06-22 09: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沈泓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之形式,多画梅花。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之形式,多画梅花。

清代年画中“消寒图”的形式花样较多,还有一种娃娃题材的,图中画一儿童拿香谱,谱上印有九个双钩楷字、每字九笔,如“香保送茶来厅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有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各地的《九九消寒图》图案都不同,武强的《九九消寒图》图案为著名的“六子争头图”,是武强年画代表作。

而山东潍县刻印的《九九消寒图》,上印一年之节气与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组,每组九条。每组下系一诗,诗中有寓意贫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铺遍地平,朔风冽冽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时冬至节日犹如新年一样受到重视。

财神

在民俗年画中,关于财神的年画最多。各地都有不同财神的图案,有的是文财神,有的是武财神,有的是文武财神,有的是财神夫妇,有的是上关(官)下财(上面是关公,下面是财神)。关公也是财神,关公重义,因义比钱重,所以关公在财神的上面。

其实重义也是为了得财,因为只有诚信,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灶王

民谚说“先有杨家埠,后有灶王爷”,在杨家埠家庭年画作坊里,每年大量印刷灶王爷年画。这样的油光纸年画一天可印300张,最多时日夜加班可印700张。灶王爷年画有5至6块版,刷5至6次色,相当于一天要印1500张次到4200张次。只要看看手艺人分秒不停疾速劳动的双手,就可想见民间年画艺人的艰辛。

灶王年画也称灶神、灶君、灶君府等。贴灶王风俗的演变,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马(府)印刻作坊遍及全国,远至云南的纳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线灶君纸马之图像。图像的形式有坐、有立(白族灶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独坐,有灶君与夫人并坐,还有香案前灶君坐于中间,左右二夫人分坐,此类灶君只有山东潍县和聊城一带流行,俗称“三头灶”。

灶王年画顾名思义是贴在灶上的,贴了灶王画,表示一年四季天天开火,灶火旺盛,有饭吃。这表达了底层民众最朴素的愿望。因此,灶王是印制最多的年画之一,特别是在杨家埠,几乎家家年画作坊都印灶王,销量最大。

年画是古人的“宗教”

为何年画在古代得以广泛流传?通过对收藏的各地大量年画的研究分析,可以认为,在古代年画对普通百姓起着“宗教”的作用。

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中国有儒道释传统,但这些还不是宗教信仰,那么,民俗年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中国人的宗教,或者说成了一种信仰。

比如贴门神,是为了驱邪避灾,迎祥纳福;贴观音,是为了向善。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宗教是纯精神的,而中国人宗教其实是功利的。如贴财神,是为了求财。

在现存的潍县清代年画中,就有大量这类的年画,如有一幅上面写的是,争请财神到我家,堆的银子白花花。还有一幅《家有摇钱树》,表现了古代生活画面,上面印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家有摇钱树,许多珠宝铺;家有聚钱炉,富贵有了余。许多骡和马,也有牛和驴,也有玉,也有珠,许多宝贝堆满屋。这家人家实在好,老老少少都有福。做阔老,做尚书,做学院,做总督,子孙贤,读诗书。”

从这幅年画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世俗快乐和物质的追求憧憬,要远远多于精神。

“现代化”的弊端

年画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有几块版就要刷印几次。只有在民间年画作坊,人们才深切体会到了古人造词“印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现代印刷厂用德国海德堡轮转机印刷,已经只有印没有刷了。

尽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这和现代社会追求的快节奏高速度有关。所谓的科技进步,就是省略过程、直奔结果。速度是快了,但体验却没有了。

比如现代旅游,来到名山,乘坐电缆车十分钟就上了山顶,把需要爬一天山的过程省略了,而游山玩水的趣味隐去了,精神体验和心灵乐趣全无。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仅茶叶的选用颇费心思,茶具的选用也有很多讲究。紫砂壶分为许多种,除了茶壶、喝茶的杯子,还有闻香杯,就是舀茶的勺子用什么料做都有讲究,更别说古人羹茶的诸多程序和讲究了。

羹茶的讲究从选用的水开始,必须是某地清冽泉水或雪水,需煮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学问。现在有了袋装茶叶,倒开水冲了即可喝。更有甚者,连开水冲茶的程序都省略了,罐装茶水打开即可喝。

回到年画制作,现代轮转机印刷的年画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数十万张;而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画,从绘制画样、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细活,一张年画要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潍坊年画大师张殿英,印制一张《农家乐》木版年画用了4个月时间,而这幅年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用了8年,才最终造就“世界年画之最”。

作为收藏鉴赏,印刷品毫无价值,只有手工木版年画才有艺术的韵味,也是可供收藏并慢慢鉴赏的艺术品。

民俗年画如何融入当代生活

如今,各个年画产地都在借助年画大做文章,希望通过抢救年画来抢救民俗文化,进而发展当地经济。

有专家提出,可抓住这一文化资源做文章,比如包装用年画,产品名称可取相应的年画名,年画节也可由企业来具名。年画既然植根民间,源于大众,就不应该使路子越走越窄而仅仅成为少数创作者、收藏者和玩家的宠物,它曾经是并且一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来于民间归于民众,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经营,使年画永葆艺术生命。

事实上,很多企业和商家已经介入年画,或借助年画资源,创造商业价值。这带来两个现实,一是年画通过商品流通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二是年画沾染了商业气而降低了文化品位。到底是喜是忧,时间之流将冲淡我们的困惑。

民俗生生不息 年画绵绵无绝

年画时代已经过去,但民俗文化却已融入人们的血脉,生生不息。一些年画产地每年都举办大型年画活动,如绵竹年画节到2006年1月18日,已经举办5次,每年的大巡游都有一个主题,如2004年的主题是“迎春图”,表现的是古代绵竹年画《迎春图》的场面,而2005年的主题则是五十六个民族。

在绵竹年画节上,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民俗在年画产地的保存,只见满街张灯结彩,人如潮涌,仿古街上赏年画,马尾河边观河灯,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都市人已经不贴木版年画了,但还有贴印刷品年画和春联的习俗。在很多超市,春联、灯笼、年画、爆竹等民俗年货成为亮点,许多城市每年举办的年货嘉年华展销会和迎春花会上,都可以看到印刷品年画、春联、民间剪纸等反映民俗的作品。在近年的文博会上,也有专门展销民间木版年画的展柜。

(责任编辑 :冰青白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