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奔放潇洒,千变万化,草书意多于法

2009-06-30 09: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草书,同其它书体一样,可以从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研究。

草书,同其它书体一样,可以从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研究。草书以其较真书简易,所以[用于卒迫](崔瑗《草书势》,又以其书写急速,改变了真书的结体笔法,所以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草书分章草与今草。章草是写章奏用的规范化的草隶,始于东汉杜度、崔瑗。今草脱胎于章草,但今草的笔法是从楷书演变过来的,所以今草风格的极致必待楷书的高度成熟。

今草(习惯上[草书]专指今草,下同)发韧于汉魏之世,到东晋出现一个高峰。这个高峰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的儿子王献之继父风而有发展,如火箸画灰的[一笔书]即是一种创造。在此以前东汉张芝有草圣之名,欧阳询认为[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从流传下来的张芝《冠军帖》来看,已类似成熟的唐人风格,这在张芝时代难以出现。后于张芝、早于王羲之的两晋陆机《平帖》,也属今草风格范畴。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列秦至晋能书者六十九人,其中善草书者四十人,包括了章草与今草,人数比例之多,表明草书之盛行。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徒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在历史上被尊为[书圣]。他兼善真、行、草各体,传世作品二百余种,最大量的是行草书。

王羲之处在变革的时代,传说献之曾劝其父[大人宜变体]。羲之行草书融会章今二体,具有多种风貌,即孙过庭《书谱》所谓[兼善]。后经梁武帝、唐太宗等帝王推崇,使他的书法历久不衰,形成历史上最重要的流派。

王羲之真迹今已不得见,唐人摹本中最有价值的王氏一门书翰当推《万岁通天帖》,今藏辽宁博物馆。 王羲之以后的书家以草书名世者代不乏人。大迳隙家酝豸酥玺缒咸评铎纤礫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列举了九名大书法家,以说明他们只是取王之一端而变化扩充。但是,有创造性的草书大家毕竟不会局限于王体的藩篱,在唐代,颜真卿作为楷书大家,于行草书也独树一帜,行书兼具草意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在颜楷特点的基础上疾速运转,内含沉郁激愤,实为佳作。同在盛唐时代曾为颜真卿之师的张旭,开创了狂草的新风格,代表作流传下来的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张旭的继承者怀素继张旭遗风,所谓[以狂继颠],流传下来的《自叙帖》代表了他的风格。从张旭到怀素的狂草,反映了盛唐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同时代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就草书本体而言,则是从汉魏以来大约五百余年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标志着草书的第二个高峰。往上推,王献之的[一笔书]已肇狂草端倪,自旭、素以下,则有杨凝式(《神仙起居法》)、黄庭坚(《诸上座》)、赵佶(《千字文》)、吴镇(《心经》)、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各具自家面貌,但毕竟只是旭、素余绪,醇醨自见。有宋一代,特长行书。米芾的[八面出锋],主要体现在行书中。苏轼《寒食帖》能在行书中融入狂草笔意,是他的过人之处。

明清之季,书家众多。明代宋克融合章、今、狂草,精熟而略欠雍容之态;祝允明毕生治草,内涵不足,张瑞图以偏锋杀入,虽然刻急,却创造了独特风格。再是以画家著称的徐渭、郑燮、黄慎等,融进绘画的章法布局与骨法用笔,另有一番天地。

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王铎。他的草书可以[精]、[熟]二字概括,他长年深入临习阁帖,谨严中跌宕多姿,狂放中恪守法度。尤擅长长篇条幅与册页,论者称其[有明第一]、[五百年来无此君]。但因清代崇碑学,又因王铎入清致仕被目为[贰臣],所以他的书法在一些书论著作中不被推重,倒是逊于王铎的傅山名声更大。这也是由于傅山文学、哲学等多方面成就所致。

清人尚碑,相对来说草书有所削弱。从康有为到于右任,将草书与碑学结合,努力开创新的格局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探索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以上,我们对草书(包括章、今二体)发展作了极其粗略的鸟瞰。东汉光和年间的辞赋家赵壹曾有一篇《非草书》,力议草书之非,[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他指出了草书[趋急速]、[简易]的特点,认为[今之学(章)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然而赵壹却并非简单地否定章草,他肯定[杜(度)、崔(瑗)、张(芝)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原来,赵壹只反对那种[专用为务],而对[博学余暇]者却是恭敬仰慕的。由这里开始,确立了一条书法创作的学者化的途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