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位对围棋颇有研究的记者有句名言:“总有一天人们会为围棋只用来竞赛而感到可惜。”
对于中国围棋所包孕的思想,人们大多从游戏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广义一点说,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相对于《孙子兵法》、《易经》乃至“红学”,围棋显然遭受了冷落。而实际上,围棋一旦从棋盘上走向生活,就能和外部世界有更多的联系——以经济为例:围棋所包孕的经济思想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明人有句名言:“古今之戏,流传最久远者,莫如围棋。”笔者认同这样一种看法:象棋的发明是等级社会的产物,是等级文化的直观表现,围棋的产生年代应当比象棋早,因为它与等级观念无涉。如果说,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有着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的特征——封闭性、信息量小、活动的空间有限,具有鲜明的军事斗争(政治的延续)的性质;那么,是否可以说,围棋可被视为信息社会的预兆,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市场:“看不见的手”)竞争?
据说,台湾宏基计算机的老总施振荣,将围棋的原理和企业的管理思想进行“独到的联系”,在20年中将一个企业办到了世界级的规模和水平;泰国围棋协会的蔡绪锋用围棋的原则经商,围棋使他在经商的过程中游刃有余;美国﹑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学者对围棋的研究已超出了围棋传统的领域,进入了“科学的范畴”——有的研究者认为,围棋蕴藏着可以“拿来”治理企业的“管理思想”。
围棋所包孕的经济思想也引起本土人士的关注:2003年10月,中国“棋圣”聂卫平在西安与10位西部企业界人士进行了一场关于成败得失及企业经营之道的精彩“对弈”;华以刚在解说“美罗杯”围棋大奖赛中李代春执黑对刘轶一的一盘棋时,将棋子与企业员工管理相联系,使围棋的经济思想放出了一道亮光……
从过程看,围棋与企业“同步”
在围棋的游戏中,对弈者是按照布局、中盘和收官这三个阶段来进行的。围棋从布局到中盘到收官,始终表现和隐伏着死活、大小、虚实、先后、攻守、急缓、舍取、厚薄、优劣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过程与围棋是“同步”的。
其它棋类都是将棋子按各自的分工预先摆好,就像战场上的布阵列势,独有围棋以空白开局,纹枰上空无一物,如同一张白纸,任凭棋手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想象,来绘制最美丽的蓝图。企业也是这样,“白手起家”是用来形容企业的一个常用词。
在围棋的序盘阶段,棋手们一般都要走一些“定式”。所谓的“定式”实际上也就是最简明的、被实践证明很管用的基本步骤、程序。围棋“定式”虽从角地开始,但并不局限于活角,而是扎稳根基,向两侧和中腹的广大空间发展。对企业来说,无论大小,每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都必须在开始阶段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定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说,企业也要走自身的“定式”——正像一位企业家所说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造、改革、革新,要开发、发展新技术,这些工作就像围棋的“定式”,都是为长远的发展目标服务的,围绕全局进行安排和排布的。没有哪家企业一开始就独步天下,但也没有哪家企业不想独步天下。不按“定式”走的企业,必给自身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和祸根。
到了中盘战,棋手们可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与对手周旋。广阔的棋盘和漫长的进程为各种战略和战术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在战法方面,围棋远比象棋丰富。《棋经十三篇》中说:“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接着提出了32个术语,如:冲、斡、绰、约、飞、关、粘、顶、尖、门、打、断、行、立、点、刺、扑、征、劫等等。这些着法虽属技术手段,但正如兵法中的36计,对企业经营之道颇有启示意义。
收官是围棋的最后阶段。千万不要小看收官,有不少棋手就是靠着官子本领高强而胜出的。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永远存活,终究有“收官”的那一天。企业如何能像围棋手那样把“官子”收好是大有学问可究的。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到了“收官”阶段都是一败涂地,而且,即使形势恶劣,也应该像一个有风度的棋手那样,把“官子”收好,给棋迷一个交待。
数目字管理:围棋与企业同“质”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最终目的是“将死”对方的主帅,对弈的进程与其说是数字的计算,不如说是对局势演变的推理和得失优劣的判断。围棋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的价值取向不同,弈者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地盘,因此,围棋计算包括步数和目数的同步计算,是带有“数字意义上的计算”。围棋的教科书中这样写道:“在围棋的对弈中,包含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创作。它能增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能提高人们的计算本领。”围棋可说得上是典型的“数目字管理”的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