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泼墨鸿雁绘人生——边寿民(2)

2009-07-22 13:5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边寿民具有典型的“在野”文人画审美观念,又与下层平民有较多接触,作品中自然混合着“高雅”和“通俗”双重因素,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其画

边寿民具有典型的“在野”文人画审美观念,又与下层平民有较多接触,作品中自然混合着“高雅”和“通俗”双重因素,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其画风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泼墨写意,多用于画芦雁;另一类是干笔淡墨勾皴,多用于画杂物。

陕西省华阴市西岳庙文物管理处藏有一件边寿民绘制的《芦雁图》。该图原为清道光、咸丰两朝重臣、华阴人李僡(huì)珍藏,20世纪50年代,李德后裔捐赠给当时的华阴县文化馆,现归西岳庙文管处收藏。该图为立轴,绢本,设色水墨,纵70.6厘米,横40厘米,系乾隆十四年(1749年)边寿民晚年所作。画的左上侧题款为“芦洲稳卧,己巳白露前二日写呈如如居士法鉴,边寿民。”下钤两方篆书白文印,一方为“寿民”印,长2.3厘米,宽1.9厘米;另一方为“苇间主人”印,长2.2厘米,宽2.1厘米。画的右下角钤一方篆书朱文印“而廉”,长2.4厘米,宽2.2厘米。1994年夏,此图轴经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和杨臣彬先生鉴定,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也予以鉴定,为边寿民真迹。

《芦雁图》绢本在边寿民芦雁画中极少见。画法上,作者以娴熟的泼墨法挥写鸿雁,仅在喙间及足部略施赭黄,工写结合,描写细腻,墨彩浓淡有致。在用墨上,雁首、雁翅用浓墨,雁背用淡墨,淡墨处再以浓墨点染以表现雁翎的斑斓。雁羽用墨留白来处理,再以赭色疏染。芦苇用大笔挥写,笔墨老辣、苍劲,平淡中蕴藏非凡气势。苇间沙洲则用干笔淡墨横拖表现,顿显平阔之空间感,深得“遗貌取神”之妙趣。鸿雁的动势靠头颈部转动的角度变化来体现。一笔成头颈、胸腹,由浓渐淡;三五笔成羽翼,由淡而浓。如此,所绘鸿雁就充满润泽柔软的质感和立体感,令人体味到画家在芦雁身上融入了自身的人格、修养和情操。

边氏芦雁图形象生动,造型极为准确,摆脱了前人繁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形神兼备,显示了深厚功力。后之擅长芦雁的画家,如薜怀、程璋等人,皆仿“苇间居士大意”,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由画面上看,这是一幅晚秋芦雁图。画面截取沙洲一角,一丛芦苇斜出,有的倾斜欲倒,有的折枝垂地,有的则艰难地挺着,芦花枯萎,芦叶破败。芦苇随风摇曳,不但使人感到秋风之劲,也仿佛听到芦苇所发出的飒飒之声。所绘两只鸿雁,一只屈颈藏头,缩掌于腹下,双目紧闭,已然熟睡;另一只则屈脖立足,合目欲睡,显得恬静安详,给人一种怡然欲卧之意。这幅画动静呼应,情景、意趣融洽,沙洲、芦苇、芦花、芦雁以及整幅画面的赭色色调,构成一派意态萧疏、平和静谧的深秋气氛。

题款文字布局恰当,与整个画面相得益彰。这是标准的边氏书风,由钟繇、二王、苏轼之体演变而来,结体朴茂,率意天然,介于行、楷之间,点画间多有异趣,增添了画面的形式美感。从题款上看,这是一幅应嘱之作。  边寿民与郑板桥、金农、高凤翰、黄慎、李方膺、李复堂、高其佩等在扬州画坛标新立异。艺术成就卓越,被凌霞《天隐堂集》、汪土鋆(yún)《扬州画苑录》列为“扬州八怪”之一,而且是“扬州八怪”15位书画家中的骨干人物。他的人品和艺品在“扬州八怪”中独具风采。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三编卷上称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鸣、游泳之趣,一一融汇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又称“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把边寿民的作品列为神品。边寿民的绘画艺术对晚清海上画派和近现代写意花鸟画艺术的创新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责任编辑:荩苼)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