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的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其不可替代性。几千年来,能够一直流传,被人频繁使用的乐器,其音色都是极富个性的,例如筝、三弦、琵琶、箫、笛以及胡琴的各个家族等。相反,凡是在历史上曾经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其音色与其它乐器过于相似,因而失去了个性特征。例如排箫即因其音色与洞箫相近而失传多时,瑟也因其音色与筝和箜篌相近而几乎绝迹。而古琴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则始终以其个性化的音色独步乐坛,绵延不绝。古琴的音色,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茫,余音绵长不绝,没有哪种乐器能够与它相比拟;高音区则清亮而又圆润,富有力度而又内含悠扬之韵,极富穿透力,这与琵琶的高音区虽然脆亮但略嫌紧张、尖锐和单薄不同,也同古筝的高音区虽然圆润却又略感力度不够有别。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哪种乐器在音色上与它相似,更不用说代替了。正是这种个性化的、不可替代的音色,使得古琴的音乐表现极富质感,成为古琴长久不衰,至今仍能显示其魅力的一个重要品格。
但是,古琴之富于质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音色丰富多变,且富于对比性,为演奏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乐器音色的个性化固然重要,因为这是一种乐器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如果一种乐器只有单一的个性特征,虽然较那些没有个性持征的乐器要好,也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局限,因为它限制了自身的表现境域,使它只具有特色功能,而不具备普遍功能。在古代乐器中,埙就是如此,尽管有特色,但局限较大。只有古琴才能够以其最为丰富的音色突破这种限制,获得极为宽广的表现力。
就总体而言,古琴的音色有三大类型:散音、按音与泛音。散音即空弦音,其特点是比较响亮,共鸣性强,余音长,但其音质比较松弛,缺乏紧张度。按音即左手按弦时所弹出的音,它没有散音响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对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其走手音的使用特别适合于表现力度和制造紧张度,也最适合于演奏丰富多变的旋律。古琴音乐的旋律就主要由按音表现的。泛音则清脆、晶莹、透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与按音的厚实正好形成对比,适合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华彩旋律。在琴曲中这三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其对比能更好地表现乐意,使不同的乐意都能获得质感。如《流水》一曲,第一节是描写山中的背景,沉稳、平静,故多用散音;第二、三节刻画山上泉流奔跳而下的情景,轻盈欢快,富有弹性,故而主要用泛音;而到第四、五节表现深潭中的阔大而满溢的水势时,要渲染的则是浑厚与实在,于是又改用按音演奏了。这三种不同的音色与所欲表现的乐意十分贴合,故而均能产生质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