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竹笛学习——呼吸换气法训练谈(2)

2009-08-03 10:18
来源:拙风文化网 作者:戴源道
二、中国竹笛呼吸换气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大凡优秀的中国竹笛演奏家们,他们吹奏的笛音,音质纯正、浑厚、丰满,富有弹性,给人以稳定之感;音量的

二、中国竹笛呼吸换气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大凡优秀的中国竹笛演奏家们,他们吹奏的笛音,音质纯正、浑厚、丰满,富有弹性,给人以稳定之感;音量的高低强弱控制自如,抒情达意恰到好处;音色清脆透亮,给人以磁性般的吸引。这些都是竹笛呼吸换气法成功运用的典范。

昆剧昆曲中昆笛常用的腹震音,是吹奏者整个丹田乃至整个腹腔震动才能得到的艺术效果。竹笛越粗越长(大低音笛)所需气功更需到位。这一点竹笛演奏家蒋国基先生对巨笛成功的创造和演奏,使中国竹笛呼吸换气法的运用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准。

冯子存先生在《五梆子》一曲中,la,re,si,do si,la sol的re音,是用正宫调全开第六音孔的升do用气冲顶到re音上去的。这是腹腔气功发力提气才能达到的效果。

陆春龄先生在《梅花三弄》中,其泛音的运用,以及泛音与常音之间的自然转承无疑是运气法运用的典范。

赵松庭先生在《三五七》、《鹏鸪飞》等笛曲中大段的循环换气及滚指(连续性的用指不用吐)的运用产生出极富吸引力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竹笛呼吸换气法运用的经典之作。

俞逊发先生的《秋湖月夜》,詹永明先生的《听泉》,张维良先生的箫音埙味,他们的演奏艺术都是当今竹笛呼吸换气法的运用的佼佼者。

三、胸腹式呼吸训练是重点,腹式呼吸训练是难点

学习竹笛演奏家们的用气之法及他们的教学教程中有关气功的章节使我们认识到:自然呼吸法是人的本能,是吹笛用气的自然基础。胸腹式呼吸法是竹筒气功训练的开始,也是训练的重点。它开始了人的腹腔存气、加压、提气的功能开发,解决了自然呼吸法吹笛与人的生存争气的矛盾。而腹式呼吸法是竹笛气功训练的难点,难就难在它是由腹腔扩张进行倒吸气的功能开发。循环换气法是多种呼吸换气法的综合运用。

我认为,中国竹笛呼吸换气法训练应从胸腹式呼吸法入手,逐步达到能纯熟运用腹式呼吸法,这一过程是竹笛气功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胸腹式呼吸法训练阶段,口、鼻、胸肺与腹腔尽量做到自然,形成一条直通道,而控制直通道的开关则是横膈膜。重点训练腹腔扩张存气能力和横膈膜与腰肌协调屏气加压能力。腹腔扩张存气和屏气加压这两个功能的开发是胸腹式吸法训练要达到的根本目的。腹腔有了气,但密度不够,没有压强,其空气质量差。横膈膜和腰肌的加压能力的训练就是使丹田内空气密度增强,屏气加压这个功能的训练是要经过相当的训练才能感觉到并能掌握的。屏气加压后的腹腔鼓圆而有气压,象个打足气的足球,腹腔承受重拳击打而不会伤及内脏器管。加压屏气的持续时间经训练后越长越好。当胃中穴这个穴位的肌肉像似心脏跳动之感时,证明腹腔承受气体压力达到了极限,吸气加压阶段结束。训练学生时老师应用双手一面按住受训者丹田部位,一面托接后腰肌在呼气时做均匀的按压动作,让学生感觉到腹腔有气的存在。按动的振幅像是昆曲的腹震音振动频率。

呼气训练让风门缩小,感觉到气流从风门流动时有摩擦感。呼气要均匀,细而长。重点训练从丹田最底部像抽蚕丝那样将高压气体从腹腔中抽出。每天练习徒手气功操,可以提高胸腹式呼吸法的效果。

如果说胸腹式呼吸法是利用横膈膜向腹腔加压,那么腹式呼吸就是根据物理学真空原理利用腹腔的弹性扩张功能来带动胸肺将气倒吸入腹腔进行加压稳定。这种方法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倒吸气"。工作原理像似化学试验室里那种带橡皮球的吸管。腹腔扩张似橡皮球攥紧后突然放开扩张的橡皮球,口、气管、胸肺像似吸管。重点训练腹腔先扩,横膈膜紧接着屏气加压。这一过程需相当的时间才能感觉到。腹式呼吸的训练基础必须是胸腹式呼吸训练达到非常熟练后才能进行。随着训练的深入要提高腹式呼吸的倒吸气的速度。尽量达到瞬间完成。腹式呼吸主要用嘴呼吸为主,但吸气过程从面部表情上一点也不能察觉到。微张口就倒吸气。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