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为从汉字脱颖出来的书法艺术,不同书体呈现着不同的视觉形象,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早为时人世人所称道,主要是由于自身强烈的审美意韵。西方一些颇为著名的美学家也承认中国的书法是一门罕有的东方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书法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书法艺术的总体设置上,体现在对点线的优化组合上。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给人最大的震撼力首先体现在视觉上,它要求点画质地。线条姿态、字形结构、篇幅格式、大小布局、落款用英神采气势诸方面协调、自然,让人们能够透过简单的线条,黑白的对比,领略出一种超乎异常的审美愉悦。
不同的书体在各自演进发展过程中,通过继承与创新,在漫长的道路上逐步定型和完善起来。楷书,由实用性这一根本特点。经过几代书法家的不懈努力。也逐渐向秀雅俊逸、神韵绝俗的艺术性过渡。然而,它的根本属性还是基于实用这一点的,因此,清晰、通俗、规范应该是其首先必备的。我们欣赏楷书,首先要看它给没给人一种端正庄重之感看起来要像“站如松”的人,给人以稳实,沉着之感。苏轼所言“真如立”即是指楷书给人的视觉形象而言的。人之站立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因此“立”是基于“稳”而言的。所以楷书以稳重、端正为基础,不能东摇西摆,左动右晃,要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而“行”则是相对于静止的“立”而言的。这里的行是走动,是相对于静态的动态,这也是行书在人的视觉产生的动感效果。行书以纵逸流畅为特点,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较之楷书简易放纵,而又比草书收敛,易于辩识。如果说楷书重在实用的话,那么行书则是汉字向艺术化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行书力争摆脱楷书实用性强的特点,然而又没有彻底摆脱实用的束缚,当然实际也摆脱不了。这正如一个人在站立的状态下,想向前行走是很容易的,而想在站立状态突然奔跑起来,相对是困难的。然行走毕竟不是站立不动,在人的视觉中是一动一静,这也正如行书和楷书给人的印象一样。至于“草如走”是说草书给人的印象像一个跑得飞快的人一样,给人一种飞动之感。草书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豪放飞纵。它完全冲破了楷书的格式,比行书更加自由放纵、活泼飞舞。是书法艺术充分走向观赏性、具有审美意韵的标志。它的“动”不是行书的“动”,而是动中有变,且变幻莫测。也正如人在飞跑状态下比在行走状态下频率、幅度要大得多一样。
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他的楷书宽绰浑厚,气势雄伟,论其书法“如似耕牛稳实而利民用”,站在实用角度上,通过感觉和视觉形象总结了颜体楷书的特点。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势纵横变化、成中形外,其中“之”字多至二十余个,而字字有别,笔法结构变化精妙多变。唐王李世民《王羲之传论》评之:“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靡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张旭狂草笔势迅疾,回绕奔放,结构省简而诡奇多变。这与张旭好看舞剑,并且能将舞剑的连续环绕悟之于运笔之中分不开的。
线条本身是静止的,然而不同书体却给人以如此之大的“静与动”的感受。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