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苏轼论书:“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4)

2009-08-03 11:09
来源:书法导报 作者:佚名
三、不同书体呈现出不同的运笔特点,具有不同的运笔速度和节奏。 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对艺术的理解也并非直观可完成的。苏轼的真如立、行如行、

三、不同书体呈现出不同的运笔特点,具有不同的运笔速度和节奏。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对艺术的理解也并非直观可完成的。苏轼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论述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楷、行、草”三种不同书体运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楷书是字形方正、一点一画、一笔不苟的正体字。运笔过程中速度、节奏相对要慢一些,要求每一点画都要起收有致、点画到位,交待清楚。其中相同笔划的变体也要求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力度较小,不影响速度、节奏的变化。如“点”,基本以“侧”取势,其变体也多是方向上的变化。如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运笔以沉着、有力为主,速度缓、节奏慢。“横”以平正为主,“永字八法”称之为“勒”,是就运笔速度而言的,意为写横划的运笔要同驾驭欲向前奔走的马一样,勒着马的缰绳而不让它快速前走。“永字八法”还称长撇为“掠”、短撇为“啄”,也是基于楷书的运笔速度、节奏而言,意为写长撇要像用梳子梳长发一样,用力均匀,速度舒缓;而写短撇要像鸟儿吃食一样,运笔速度要相对快一点,有力一点。至于“捺”之写法,“永字八法”称之为“磔”,更强调了这一笔划运笔沉稳、缓慢的一面,是说写捺要像拿刀子切肉一样,要含有一种深沉的内力。

相比较而言,行书的运笔以流畅、爽利为主,讲究纵放得势,横宕取妍,四面幅射,虚实结合,笔断意连。行书的运笔过程中既要注意楷书点画和体势的运用,更要注意草书中省略与使转的借鉴。行书运笔不像楷书运笔那样沉稳舒缓、节奏分明,也不像草书运笔那样放纵飞动、随意而发。行书的运笔基本是边构思边挥洒,锋毫提按频率增多,线条粗细变化明显,似人行走中的“闲庭信步”,又如“行云流水”,线条起伏感,运笔节奏感明显加强。

草书的出现,按梁武帝萧衍在《草书状》中所说,是“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为今草书是也”,由此可知,草书的出现和运用决非偶然之举,也是基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与之相适应的文字运用也势必要求随之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包含内容上和形式上两个方面。萧衍提出的“篆隶之难”,不仅是指篆隶的辨认难,更重要的是指书写起来难,速度慢。这显然同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草书书写的快速度、快节奏迎合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心理认识,二者形成勾同,为草书的发展奠定认识基础。书法艺术从篆、隶、楷到行、草书的演进,也是汉字由实用一步步走向艺术的重要标志。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书法艺术),形式上的因素的重要性日趋明显。草书摆脱了楷书的四平八稳,行书的欲放不能,精熟干练,游刃有余,不受格式、框框的束缚。怀素的草书气贯一韵,犹如长江浪滔翻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唐吕总《续书评》评之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谱》称之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总之,我们无论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门艺术的学习、认识、掌握更应该持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学会,深刻地领会、深入地研究开始,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这门艺术,进而掌握这门艺术。我们对苏轼“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论述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应该基于表层的、或立足于某种角度对其进阐释,应将其放在艺术的大背景之下,全面、深入地去挖掘它饱含的思想内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苏轼的伟大,认识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责任编辑:悠游)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