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琴心与佛心(2)

2009-08-13 17:23
来源:净土天音·田青网页 作者:田青
(二) “琴心”和“佛心”却是能转化的。古之大德,称通音声为小悟;更有许多“善根”之人,可以通过琴声悟道。白居易有一首诗《好听琴》,便是

(二)

“琴心”和“佛心”却是能转化的。古之大德,称通音声为小悟;更有许多“善根”之人,可以通过琴声悟道。白居易有一首诗《好听琴》,便是他闻乐知空、听琴悟道的夫子自道。诗曰:

本性好丝桐,

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

万事离心中。

能“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是音乐的功能殊胜,也是白居易的“耳根利”。也许,大部分人都没有白居易这么高的悟性,但总都有过在舒缓、平静的乐声中感到心灵安适的经历吧 ! 而孟郊的《听琴》诗,则结合他多年修道的经历,感慨万分地咏道:

学道三十年,

未免忧死生。

闻弹一夜中,

会尽天地情。

在这里,音乐的功效已超出了人们的期待和想象。对他而言,三十年的参修,都不如这一夜听琴的收获。在琴声中,他领悟了天地之间的至理真情,参透了生死大事。对他而言,听琴既是修行,琴心就是佛心。

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磨砖不能作镜,但弹琴、听琴却能悟道?其实,音乐与修行、音乐与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宋人成玉就认为 “攻琴如参禅”,明人李贽也说过“声音之道可与禅通”。 佛教把一种透彻的智慧称为“般若”,这种建立在“缘起性空”的理论基础上,超越了世俗认识与事物表象,直接达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诸法真如实际的智慧,可以称作是“超越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运用过程和达到的结果是不可言说的。与此相似,一些真正被音乐打动的人们常常在音乐中体会到某种超理性的东西,但是他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将此感受传达给他人。那种在乐声中“砰然心动”、似有所得的感觉,极像禅宗所说的“顿悟”——在刹那间豁然贯通、洞若观火。人们在此时从音乐中体味到的东西,也类似“般若”——它穿透了事物周围的一切,也穿透了事物的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直接洞悉生命的真实意义和世界的本来面目。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