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琴心”和“佛心”却是能转化的。古之大德,称通音声为小悟;更有许多“善根”之人,可以通过琴声悟道。白居易有一首诗《好听琴》,便是他闻乐知空、听琴悟道的夫子自道。诗曰:
本性好丝桐,
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
万事离心中。
能“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是音乐的功能殊胜,也是白居易的“耳根利”。也许,大部分人都没有白居易这么高的悟性,但总都有过在舒缓、平静的乐声中感到心灵安适的经历吧 ! 而孟郊的《听琴》诗,则结合他多年修道的经历,感慨万分地咏道:
学道三十年,
未免忧死生。
闻弹一夜中,
会尽天地情。
在这里,音乐的功效已超出了人们的期待和想象。对他而言,三十年的参修,都不如这一夜听琴的收获。在琴声中,他领悟了天地之间的至理真情,参透了生死大事。对他而言,听琴既是修行,琴心就是佛心。
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磨砖不能作镜,但弹琴、听琴却能悟道?其实,音乐与修行、音乐与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宋人成玉就认为 “攻琴如参禅”,明人李贽也说过“声音之道可与禅通”。 佛教把一种透彻的智慧称为“般若”,这种建立在“缘起性空”的理论基础上,超越了世俗认识与事物表象,直接达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诸法真如实际的智慧,可以称作是“超越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运用过程和达到的结果是不可言说的。与此相似,一些真正被音乐打动的人们常常在音乐中体会到某种超理性的东西,但是他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将此感受传达给他人。那种在乐声中“砰然心动”、似有所得的感觉,极像禅宗所说的“顿悟”——在刹那间豁然贯通、洞若观火。人们在此时从音乐中体味到的东西,也类似“般若”——它穿透了事物周围的一切,也穿透了事物的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直接洞悉生命的真实意义和世界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