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围棋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许多特点,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从某种角度看,不妨把中国的思维称为围棋思维。
综合与分析是人类思维的共同形式。任何思维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但这并不能排除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偏重某一侧面的事实。
中国的哲学思维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一个对象与有关事物的关联、渗透和变化。不重视对各个部分的仔细考察,也不承认各部分的独立性。就像毛笔字。一笔一笔看看不出好坏。它不注意精确,只注意总体的配合、气势、神韵。它的美感存在在于总体组合,而不在于部分,部分的独立性没有价值。
缺乏分析作基础的综合,势必要依靠直觉领悟。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特别发达的综合领悟能力;如果说中国人聪明,那么就聪明在这里。顾准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在《顾准文集》中,他一再慨叹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是先天的辩证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腊人那样花大力气,下笨功夫,对事物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深钻细研,因而不能发展出科学来。这是一针见血之论。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诸葛亮和周瑜分别在手掌中写下一个火字,两位天才将领都对局势有了共同的直觉,综合领悟出必须火攻。可是当真的准备火攻时,才发现需要东风。事先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关键因素,正是直觉综合思维的弱点;这只有通过精确的、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火攻是灵感,是综合直觉悟出的道理,是中国式思维的优点;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条件,则是不可原谅的疏忽,是缺乏分析的可怕后果。如果没有借东风这场戏,火上烧赤壁就失败定了。
某种程度不妨把中国人的上述综合领悟式思维称作围棋思维。围棋是中国的发明,它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精确分析思维的影响,把一目半目的胜负视为最终目标,这和中国人原来的兴趣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看,围棋的思维方式仍然能体现中国的思维传统。
围棋的黑子、白子都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单个的子没有独立性,无足轻重;一切得看这一子在全盘棋局中的地位,它和其它子的关联而定(这和伦理观念中个人的地位多么相似)。围棋没有固定的攻击目标,只要能在棋盘上任何一处夺取地盘就行。
下围棋无法用精确分析的方法,只能靠综合领悟,靠直觉的天赋。比如,围棋讲究形和势,似乎占优势,但形不好,就可能转化为劣势。敌方的阵地,本来不可能打入的,一旦自己一方在附近的子多,形成厚势,就可以因外势变化而占势欺人,乘势打入。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脱先的重要。但何时能脱先却不容易判断。该抢先手而不抢,就会坐失良机;但不该抢而抢了,就会吃大亏。这很大程度依靠对全局的综合判断。权衡轻重得失。围棋不能孤立地考虑一块地盘的得失,必须考虑所有各块棋的关联;常常一块棋本是赢的,因为周围的棋发生变化而转化为败棋。许多块棋交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局势。这种错综复杂局势从局部说可以精确计算,但从整体上说则无法靠精确分析判断其未来发展,只能靠综合直觉去把握。
围棋中的转化非常多:这块棋交换那块棋,死棋变为活棋,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暗渡陈仓、无中生有、死中求活……特别是在布局时,表面分散、互不关联的子,隐伏著未来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不是绝对的,有多种转化可能,再高明的棋手也不能预言其变化,下棋下得好,不可能不靠综合直觉与领悟。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