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十诀
盛唐时期,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杰出棋手层出不穷,可谓群星璀灿。其中最负盛名、最具传奇色彩、对围棋贡献最大的当首推王积薪。
王积薪是唐代棋坛的第一国手,任开元、天宝年间翰林院棋待诏。他家境贫寒,自幼父母双亡,从小以砍柴为生。因为他干活十分卖力,砍下的柴草堆积如山,故以“积薪”为名。
唐时佛教盛行,山林中常有寺庙,寺庙中常有僧人下棋。王积薪上山砍柴,渴了、累了的时候,寺庙自然成了他的歇脚之地,他常兴趣盎然地在旁边观看,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觉便学会了下棋,并常与僧人们对弈。僧人们发现王积薪颇有围棋天赋,聪明好学,进步极快,便赠与寺里所收藏的棋图与《弈棋经》。王积薪如获至宝,刻苦钻研棋艺,水平提高极快,不久在乡里便已找不到对手。僧人们非常高兴,赠给他马匹和路费,让他到城里找高手较量。
王积薪听闻太原尉李九言府上正在举行围棋赛的消息,便想在这高手云集的地方试试自己的棋力。他骑着马,随身带着棋子棋盘往太原进发,沿途只要遇到会下围棋的人就要“手谈”数局,一路上未逢敌手。
《云仙杂记》中记载有王积薪的这些下棋趣事:“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纸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鬣之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胜则徵饼饵牛酒,取饱而去。”
到了太原李九言府上,有个叫冯汪的国手所向无敌,正稳坐擂台,王积薪便与冯汪在李府中金谷园对阵。两人可谓棋逢对手,王积薪先以二比四落后于对方,眼看就要落败,谁知最后三局全胜,反而以五比四取得最终胜利。这九局棋下得异常精彩激烈,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旁观者根本难以看清其中的变化,故而晚唐诗人韩屋以“眼病休看九局棋”的诗句描述了这一惨烈的战况。后来王积薪将这九局棋加以评注整理成书,这便是棋史上有名的《金谷园九局图》。
王积薪由此一战成名,当时的中书令燕国公张说便召王积薪到他家里当了一名棋客,后又推荐他进了翰林院,做了唐玄宗的棋待诏。棋待诏就是备皇帝召见下棋的人,属国家高级文职人员,官阶九品,与“书待诏”、“画待诏”同属于翰林院,相当于当时专业棋手。建立棋待诏制度是继南北朝“围棋州邑”和“品棋”后中国围棋发展的又一里程碑。王积薪除了陪皇帝与亲王们下棋之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古今的对局谱与著作研究围棋理论,总结前人与自己的实践经验著书立说。除了《金谷园九局图》外,王积薪还撰写了围棋《十诀》、《凤池图》一卷及《棋决》三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围棋《十诀》。围棋十决,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被历代棋手奉为金科玉律,一直流传至今。这十诀为:
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势孤取和。
《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的瑰宝,影响十分深远。后代棋手在探讨围棋理论时,大多把《十诀》作为基本原理,在《十诀》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提高。
围棋的棋局变化莫测,王积薪却仅仅以这极其简练的十条共四十字、准确而又通俗生动地概括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总结了全局与局部、进攻与防守中的一些重要原理。有了这十条,便可把握住棋局的发展流向,掌握围棋实战各个阶段的关键之处,刚柔并济,攻防有度,是所有围棋高手所应必备的技巧与意识,由此可见王积薪棋艺的不同凡响与围棋理论水平之高。遗憾的是王积薪的另三本围棋著作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幸存下来的宋代李逸民所著《忘忧清乐集》中所载的“一子解双征”局中一窥这位名手的风采。
(责任编辑:寒江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