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不辩阴阳,焉能度曲”
“不辩阴阳,焉能度曲”此语其实是中国音乐的一个注脚,对于古琴来说尤其是这样。而以往的理解,往往是从词人姜夔“自度曲”开始,说他会根据自己写的词而谱曲。因此辩阴阳者,是作曲家的专利和素质。其余有关演奏和中国音乐其他的内容,似乎与阴阳的关系就可以到此为止了。
焉知道阴阳者并非仅仅止于中国音乐的作曲,小小的古琴上,便是处处阴阳。古人如是说,现代人却对此知之甚少。
金宝曾说,古琴十三徽与日月星辰的关系,其实依附了阴阳者的始意。阴阳学的经典,就是《易》经,“易”者,从汉字本意上看,就是日月也。或曰乾坤,或曰变化,或曰寒暑,或曰往来,或曰宇宙。阴阳之于古琴乃至于所有的中国音乐,是由里而外的客观存在之物,因为中国音乐就是阴阳的产物。现代汉语对于“不辩阴阳,焉能度曲”的合理理解,应该是“不能分辨和理解律吕阴阳的人,哪里有资格涉足音乐的殿堂呢?”
此语甚狂。有人因此会说:“谬也,整个廿世纪的中国音乐都没有人言及阴阳,不也一样有了我们中国音乐的蓬勃吗?那时侯,你的阴阳又在哪里呢?大话!”
中国古琴是中国音乐的代表,这是不争的事实。它身上体现出来的阴阳文化气息,便是数千年中国音乐信息的浓缩。尽管中国古琴与现代中国音乐的联系十分脱节,常常是处于一种游离在大乐队之外独自呜咽的状态之中,但是它阳春白雪的贵族身份却没有被丝毫抹杀,恰恰是它次次历火涅盘永生的“焦尾”情节,给了它孤高于云端之上的中国音乐代表形象。因此所有的中国民族乐器以及音乐作品。无论其怎样改变自身形貌与现代结合的情况如何,也都无一不与中国古琴所示的阴阳有关。
何以见得呢?我们不妨从什么是阴阳说起,或者就是从阴阳与音乐的关系说起。在后汉时代,也就是大约公元1~2世纪,那时的中国人每年的冬至或夏至在宫廷里举行一种仪式,就是用校验音高标准的律管去验证时间与度量衡的标准尺度,古人把它称之为“校阴阳”。当然这种方法的源头来自上古时代。后汉时代的人们基本上已经不很理解它存在的意义了,只是出于依照传统的习惯,将古已有之的仪式正式记录下来,写在当时的史籍《后汉书》里。有关这段历史的记录,也牵涉到了古琴,那时有位名叫京房的人,制造了一架古琴,,目的是嫌律管的声音太小太轻,不易听准,因此他便依古琴的模样造了一个叫做“准”的东西,其实这还是古琴。然而到了“校阴阳”时刻,依然要用律管来解决问题。具体的做法是:将十二支律管内低外高依照方位放置,管底涂以轻灰,节令到达之日的子时时分,管中的轻灰就因感受地球表面的自然波的影响发生共振而自动飞去。灰飞的时刻便是子时初刻的时间起始点,灰飞的那支律管(比如冬至夜为黄钟)便是皇家颁布天下的音高的标准,皇家依此同时颁布的其他物理标准还有度(长度,黄钟为九寸)、量(容积,黄钟为仑)、衡(重量,装满两管黄钟内小米的重量为两)。这便是中国古代科技将时间定点与频率和度量衡等诸物理标准制定工作一次性一体化完成的内容。这种方法现在看来似乎很粗糙,很原始,但在亘古洪荒时代,能够创造出如此简捷明了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难题,实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