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古琴雅集与园林文化

2009-09-29 16:29
来源:梦溪锦囊 作者:叶明媚
园林文化是自然的缩影,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喜爱,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历代文人喜举行雅集作文艺上的交流。

古琴雅集与园林文化

对月--春秋二侯天气澄和,人亦中夜多醒,万籁咸寂,月色当空,横琴膝上,时作小调,亦可畅怀。对花--宜共岩桂,江梅,詹卜匍,建兰,夜合,玉兰等花,清香而色不艳者为雅。临水--鼓琴偏宜于松风涧响之间,三者皆自然之声,正合类聚。或对轩窗池沼,荷香扑人,或水边莲下,清漪芳芷,微风洒然,游鱼出听,此乐何极。

在周朝,古琴曾作为雅乐乐器与民间独奏乐器而存在。作为雅乐乐器,多个古琴与其他乐器如瑟,钟,磬,鼓及管乐器如萧,笛等合奏,还配合舞蹈,目的为歌功颂德,演出场所为宫廷。作为民间的独奏乐器,古琴主要为“士”,即读书人所弹奏,目的或修养,或自娱,弹奏的场所或书斋,或大自然,或园林。

从汉代始,古琴渐成为文人,即知识分子,的乐器。文人喜举行雅集以作文艺交流,除了琴棋书画,吟诗,赏雪赏梅,烹茶品茗等均为雅集的传统内容。历史上最有名的雅集首推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以享盛名的“兰亭雅集”了。国画中著名的有弹琴的雅集还有宋徽宗的“文会图”,“听琴图”,元代赵孟富。。的“西园雅集图”,谢桓的“杏园雅集“,戴进的“南平雅集”,谢时臣的“高人雅集”,吴彬的“岁华纪胜”。以在自然或园林中弹琴为题材的国画更是不胜枚举,著名的有仇英与陈洪绶的同名画“竹林七贤”,赵孟。。与仇英的描写陶渊明归隐以琴书乐道的同名画“归去来兮”,元画“春堂琴韵”,“听琴图”,清代王晕的“一梧轩图“等。可见古琴在园林中雅集的传统由来已久。这一批图画均描写文人在园林怀抱中怡然自得之趣。他们或弹琴,或横琴不弹,享受“松风流水天然调,携得琴来不用弹”的天然雅趣。

本论文探讨古琴雅集在园林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古琴园林雅集的美学情调。文人不单对古琴在音色和指法上有特别细腻的要求,就连弹琴的环境也有非一般的讲究。文人操缦的环境一般为琴室与户外的大自然。在自然中操缦是古琴文化的悠久传统,亦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琴道上的反映。厉来的琴文,琴诗,琴画均充满了琴人,操缦,琴音与自然的互动。举例如下:

早在嵇康的“琴赋”中便提到弹琴清幽的自然环境:

若乃高轩飞观,广夏闲房,冬夜肃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灿,

缨徽流芳,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触篦如志,唯意所疑。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第六,九,十八品均提到琴。

第六品“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荫,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若可读。

第九品“绮丽”:

神存当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虏深。

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荫。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第十八品“十镜”: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