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琴人在茆屋外,在修竹的怀抱中赏雨,弹琴,看白云,飞鸟,瀑布,落花。第九品琴人的书斋在水畔,附近有杏林,上有明月,远处是画桥。第十八品描写在碧松之阴弹清涧之曲,此出自天然之琴音泠然而声希。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数首琴诗均提到了弹琴,琴室与自然。
“对月待琴”: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
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玉轸临风久,金波出务迟。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听弹古渌水”: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荫下,竟日有馀情。
“和顺元琴者”:
阴阴花宛月,耿耿兰房烛。
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
请泠石泉引,淡宁松风曲。
遂使君子心,不爱凡丝竹。
到了明代,很多琴书上均有记载弹琴种种“宜”或“不宜”的环境。最富代表性的莫如杨表正的“琴谱和璧大全”:
琴有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阜,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汽晴朗,当清风明月。
这种种均是对琴人,琴室(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及自然环境的要求。
屠隆“考盘馀事”对琴室有如下的要求:
琴室宜实不宜虚,最宜重楼之下,盖上有楼板则声不散,其下空旷则声透彻。若高堂大厦则声散漫。斗室小轩则声小达,如平屋中,则于地下埋一大缸,缸中悬一铜钟,上用板铺,亦可。幽人逸士或于乔松修竹,岩洞石室,清旷之处,地清境寂,更有泉石之胜,则琴声愈清,与广寒月殿何异。
可见除了对琴室音乐上声响的基本要求外,主要就是对弹琴环境的讲究,包括地之清旷与清寂,还需有乔松修竹之雅及泉石之胜,这样才能显出琴声之清雅优美。
“考盘馀事”中之“琴笺”又对理想的弹琴环境有如此的描写:
对月--春秋二侯天气澄和,人亦中夜多醒,万籁咸寂,月色当空,横琴膝上,时作小调,亦可畅怀。对花--宜共岩桂,江梅,詹卜匍,建兰,夜合,玉兰等花,清香而色不艳者为雅。临水--鼓琴偏宜于松风涧响之间,三者皆自然之声,正合类聚。或对轩窗池沼,荷香扑人,或水边莲下,清漪芳芷,微风洒然,游鱼出听,此乐何极。
琴室最好是对着荷池,看到水边的莲花及出听的游鱼,闻到清幽的花香,听到松风涧响,此种种配合琴雅静自然的小调,正是一幅古琴园林文化的美妙图画。正如明徐青山在“溪山琴况““古”一项中所说:
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松,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
元代大画家倪瓒也是出色的琴家,他清雅的书斋兼琴室“清秘阁”可说是园林文化的代表。“何氏语林”:
倪云林所居,有清秘阁,中有书数千卷,皆手自校,古鼎彝名琴陈列左右,松桂兰竹之属敷舒缭绕,其外则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每雨止风收,携仗厉自随逍遥容与,遇会心处,鼓琴自娱,望之者识其为世外人也。
文人喜以绘画及文字形似来记录雅集,1920年出版的“怡园会琴实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琴会在苏州怡园举行,苏州以园林享盛名,怡园更是花香鸟语,风景宜人之地。是次雅集由盐商叶希明举办,召集了北京,长沙,扬州,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的琴人。序中以此雅集比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认为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怡园会琴列叙者三十三人,在昔永和修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独无丝竹管弦之盛。璋伯此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同声相应,相得益彰。
雅集又邀请画家李子昭为此盛会绘图,样我们看到雅集在园林幽雅环境中的美学情调。
“怡园会琴实纪”记录如下:
己未八月二十五日吾友叶君璋伯,大集琴侣于苏台顾氏怡园。李君子昭为绘长卷下曾赋五古纪事,今追录左方。
壮涛观止矣。风轮逐倦翮宵行,而晨征云山驹过隙。万态纳吾怀,吴越真咫尺。朝听寒山钟,夕作餐花客。怡园今平泉,虚堂影涵碧。高会集琴侣,望尘尘莫隔。磊磊爨下桐,拂指出金石。居士与方外,争写怀中僻。箜篌凄绝音,一擘泪欲出。和声调颂瑟,耐能鼓余力。元佑坡仙琴,惜未悬素壁。幸抱宣和制,差堪言四德。谈艺乐津津,薄醉欢颜色。斜阳树抄影,剩兴留裙。。明朝散四方,各自理筇策。
庚申七月中沅吴兴周庆云录于北辰风卢。雅迈直追桓君山,史材广。。来乐圃,众中解品唐时弦,差喜蜀僧能语古,山馆更藏坡仙琴。相对亦足涤凡襟。月明夜静党无争,来听玉涧流泉音。
怡园会琴图乞伯璋先生正题。
园林文化是自然的缩影,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喜爱,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历代文人喜举行雅集作文艺上的交流。琴人在自然及庭院中的雅集正是文人园林文化悠久传统的代表。
(责任编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