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不主张只描绘客观的景致,而是要求表现作者主观的情与景的交融,正如近代国画大黄宾虹先生所论:“天地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以达一种理想意境,即意境、情趣等寓主观于客观的艺术效果。
长江万里图
晋代自顾恺之的山水、人物分科以来,山水画就有了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到了唐代又分为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以创青绿金碧山水的“北宗之祖”李思训为代表,写意山水则以“南宗之祖”诗人王维为代表。
有人说工笔山水画匠气太重,不如写意山水画的意境高,这纯属片面之谈。历史上有典型的例证:唐代画家吴道子以《长江万里图》为题,用写意的方式三天绘制完成一幅长卷,同时期的画家李思训也以同样的命题,用工笔重彩的方式三天绘以《长江万里图》。两幅长卷达到了同样高的艺术境界,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工笔山水画家,如:十八岁就英年早逝的王希梦等等,都是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要手段,在工笔山水创意方面达到很高的意境。
说到“意境”,就首先要“立意”。“立意”不是纯主观的臆造,它是意境创遣的前提性思维,是画家认识生活的结果,是画家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它包括了人的思想、感情、理想、修养在里面。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经常向客观学习、观察、研究、分析后形成和发现的不同一般的认识。由此所创作的山水画能深层次的促进欣赏者“卧游”的精神自觉,把日常生活经验升华为诉诸艺术的、可游可居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生动“太极图”,这就是“意”!意,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当然也有高低、深浅、文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