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中国书法艺术思考:写意释怀,生生不息(4)

2010-01-15 11:03
来源:通网 作者:范平畴
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旺盛的创造力,追究这个创造力背后最直接的文化根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易传》中所曾提倡的刚健

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旺盛的创造力,追究这个创造力背后最直接的文化根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易传》中所曾提倡的刚健有力、日新盛德、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支撑过多少人的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在这个自我实现的人生旅途中,不知要跨越多少苦涩与快乐并存的门槛,理想实现谁不渴望,但事与愿违,随时可能。一入魔道,终身苦海,从艺者对此应有忧患意识,并具备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逾越各种障碍。在书道上,各人进取听任所便,但防患未然,戒卑、戒躁、戒俗、戒贪务须一一应对。

历史上多少志人高士终其一生坚持真理,坚信自己,不折不挠,不竭进取的恢宏气概教人为之动容不已。一个书法家如果能够移用这种进取精神烛照自己艺术发展,就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大道直行。当然对于任何一位从艺者,即便是奇才,都无法确定自己能做到独一无二,可是勾画起自我蓝图,不但可以,而且必要,要确立自信,祛去自卑。也许所勾画的蓝图,是个梦,但心中升起了太阳,充满活力,上下求索,义无反顾。很难想象,从艺者一举手,一投足,顾望四惑,心情怖畏,究竟会做些什么。戒卑,则应该勇敢面对,志存高远,“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惊世俗,浑是胆,敢与造化争纤毫。

唐太宗曾说“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还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无论研习,还是创作,应当心静气舒,古人“书无百日工”的经验总结,讲的是研修书法的长期性,殊难短平快,实在是急躁不得。戒卑乃敢于塑造自己,但探究书法三昧欲速不达,要不断修养,应当戒躁。前人云“书是君子之艺。”君子自信,但不自以为是,五岳之外,别有他山,向内开掘,向外求知,见贤思齐,锲而不舍。书法若一味囿于小技,必陷于泥沼难以自拔,“胸中原有云烟气,浑洒全无八法工”,刘熙载评王羲之书法“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确,右军的质朴与文采,劲健与婀娜,雄伟与妩媚,法则与自由,对立与和谐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既宁静高雅又潇洒风流,那字里行间殊难找到一丝“躁”的气味。当代书坛,虽不乏急功近利现象,但苦行僧有之,探险者有之,对此已有许多人士开始平矜释躁,静心思考,调整步伐。

在文艺发展史上,雅与俗天生一对,既偕行又较劲,象书卷气与书本气,象书生气与江湖气。关于书法雅俗话题由来已久,对之讨论,虽不免见仁见智,难以说清,但又不能不说。米芾说颜楷“入俗”,刘熙载则认为“变法出古意”,他们从不同层面阐释得出不同判断,但我们若从颜鲁公一生所形成书法系统作比较,就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就其楷书而言,早年《多宝塔》偏俗,而晚年《麻姑仙坛记》不无高古,《勤礼碑》显以妩媚,《颜家庙碑》则见静穆,鲁公晚年楷书较之早年,依然有其妩媚一面,但超迈独特面目形成,摒去了原先“俗面孔”,有雅的转化,仅以这三种晚年碑记观之,则又具有雅俗比较的层面,相较之下《麻姑山仙坛记》益觉高古。无怪,康有为评曰:“鲁公诸碑,当此为第一也。”《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将之当作字典式看待,诚为可贵,但以书法作品赏析,却只是怀仁和尚集字而已。“集字”较之右军其他传世摹本,虽仿佛亦“字字珠玉”,但其过犹不及之处,却偏偏失却了右军特有的雅意。审视后世奉怀仁集字为楷模而朝夕摩挲者存在不少误区,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从受众角度审视,初观好看而不耐看者,俗气居多,相反能独迈突兀,不无雅致存。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书法何尝不是这样。不少时候,俗与雅往往只一步之遥,互相转化亦不鲜见,怎样认定与适从,各有思量,难以强求,但不能不明白雅与俗的倾向性。在书道上,扫除繁芜,绝去庸俗,当是共同愿望。倘若具有超越自我之意识,能高标准,高起点并以精见长,当脱胎换骨,发见风雅。

游憩流连书法可以抒怀、寄情与言志,波磔萦带,形成一种无限而深微的境界,有内心精神世界情感的回荡,有哲理的思考,愈是深入,愈是用心,愈会感觉因之而带来的温暖与慰藉,既非朝发夕至,也不一帆风顺,乃水到渠成,来不得半点贪图与强求。要有一点苦行僧精神,安贫乐道,要不,许多美好会擦肩而过,因为那激发感兴而龙飞凤舞处,来自于清澈心灵的漫游与碰撞,伸楮授翰,宛然抚琴扣弦,静心弹奏,心声的流露,情性的写照,在这颇为自我体达却恰恰需要一个忘我的艰辛历程,是不胜其欲,还是不胜其心?书法艺术指归是表现自己,但要臻入这个脱化境界,却恰恰要有一个发现自己的历程,没有发现,哪来表现?书坛有各式各样自我表现的喧闹,其实好多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于何种角色,就匆匆粉墨登场。是天才,更应该珍惜老天赋予,行百里半九十,志于道,游于艺,要戒贪,非人磨墨墨磨人,“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有所追求,有所淡泊,才有可能真正发现自己,通过书法展现健全人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