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三秦欢歌》赏析:真秦古筝韵,悠悠扣人心

2010-02-02 10:52
来源:中国古筝网 作者:熊子玉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因造型优雅、音色柔美,其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民族韵味而赢得不少人的青睐。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因造型优雅、音色柔美,其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民族韵味而赢得不少人的青睐。本文以陕西筝曲《三秦欢歌》为例,对筝乐进行赏析,着重介绍真秦之声,使学习者能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这首乐曲。
陕西古“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发源地,筝因是秦人智慧的创造,所以有称之为“秦筝”。这种称谓最早见于汉人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的《九叹?忧苦》。这种称谓绵延了近两千年,“秦筝”则成了筝的专有名词。筝发展至‘唐’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的繁荣时代。此时期发展鼎盛。我们这篇文章所要赏析的筝独奏曲《三秦欢歌》就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秦筝曲。
赏析筝独奏曲《三秦欢歌》
1、对乐曲创作动机、背景的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乐记》中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形式和声音来表达出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等心情。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有的领域。那么,首先我们还是来听听曲作者魏军教授来谈谈他的创作动机。
魏教授谈到:“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亲身体验。粉碎四人帮那天,整个咸阳地区从城市到乡村都融入庆祝人民的‘二次解放’的喜悦中。欢乐的锣鼓震天响,鼓手抡着粗大的鼓锤在两米大的大红鼓上尽情地敲打,‘跑旱船’的老爷子咧着嘴笑,唢呐哇哇地吹个不停……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真切、最壮观的场景。随着那场面,我压抑了许多年的郁闷之心突然展开了,象大病痊愈,那欢庆的歌儿就一下子撞进了我的胸怀……”这就是创作动机,是为了表达粉碎四人帮后的那份喜悦,那份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激动以及三秦人民欢乐喜庆的心情!
艺术必然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生活到成品,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地艺术变异过程。任何一首作品都反映出一定的生活特征,并带者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真实地反映着生活,人们说“民歌是时代的镜子和回音壁”,古筝艺术也是如此,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真实地反映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2、乐曲曲式结构分析及演奏提示
全曲是一个复三部曲式,分为A、B、A1+尾声几个部分,A与A1段都是以欢快地节奏型构成,前28小节完全采用陕西关中民间鼓乐演奏的鼓点发展起来的旋律,有力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弹奏时一定要奏出人心欢畅喜悦之情。
A段是主题旋律,演奏时应注意两方面:一开始用锣鼓点堆积起来的旋律简练明快,双手抓出的和弦要有力统一,抬手不要过高,以免影响16分音符以上的急速弹奏。接下来的16分音要求用一种指法弹出,保证其连续性,双按难度最大,要求准确、干净、利落,这是以往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乐曲主题在第二次变化出现时,做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仿佛将人们的欢喜之情进一步释放出来。
B段是抒情的慢板,旋律简单质朴又透出一丝明媚。作者运用左右手互补加花变奏的手法,使旋律在高、中、低三个不同音位上变化,来表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主旋律两声部交替就像在对话。旋律□18小节的变化发展,其中旋律流动以自然的带有戏曲化风格的发展进入第三段快板。(A1)是第一段的再现,除有第一段演奏要求外,更有一气呵成的气力完成。右手扫摇技巧与左手刮奏的结合运用仿佛将人们欢愉的情感推向顶点,乐曲在欢庆的锣鼓声和激动的欢呼声中完美结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