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浅谈山东筝的发展及特征

2010-03-13 17:23
来源:网络 作者:秩名
本文先从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山东古筝说起,随后又说明了民族器乐流派产生的必然性,解释了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引用山东筝派的师承关系及当代古筝演奏家的改革、继承、创新,

 

 
 

摘要

本文先从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山东古筝说起,随后又说明了民族器乐流派产生的必然性,解释了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引用山东筝派的师承关系及当代古筝演奏家的改革、继承、创新,使山东筝表现力更加丰富的事实,得出山东筝的形成与发展。随后介绍了山东筝的左右手演奏技巧,并与其他筝派作了比较。最后对山东筝的演奏形式作了简要的总结。由于山东筝特殊的历史渊源,独特的演奏形式、风格、丰富的表现力,使他流传更广,成为古筝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

 

关键词:山东筝 形成 发展 特征

 

 

 

 

 

古筝是我国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秦代李斯《谏逐客书》中曾写到“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晋代的傅玄在《筝赋》中曾描写古筝为“上圆像天,下平像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乃仁智之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邓鲂张彻落第诗》中有“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诗句。

古筝艺术在历代弹筝人的交流中,由于各地区地方音乐特点的不同,以及演奏内容的不同,再加上演奏技巧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局面。如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秦筝、蒙古筝、朝鲜筝、福建筝。而每个流派独具一格的筝曲又大大丰富了古筝艺术。山东筝派以它特有的演奏形式、技术特点、音韵和大量的传统曲目,成为有影响的古筝流派之一。

 

山东筝的演变历史

(一)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山东古筝

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了山东筝的记载。《战国策· 齐策》中就有:“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的描写。而汉魏时期诗人曹植在他的《弃妇篇》中以“抚弦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收泪长叹息。”来表达他那郁闷不得志的心情。南朝宋时,《宋书· 何承天传》记有“承天又能弹筝,上又赐银装筝一面。”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在他创作的著作《水浒传》(第七十一回)中提到“在忠义堂菊花会上燕青弹筝、各取其乐。”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的《宦娘》故事里提到“宦娘少喜琴筝,筝以颇能安之。”从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推断出,山东古筝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二) 山东筝派的形成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根源的,根基的。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多代人的力量,慢慢产生和发展的。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使流派产生与发展成为必然。古筝流派的产生也绝非偶然现象,因为艺术中所提到的流派是艺术创作,表演中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一般与古筝地域音乐发展和各地区部分古筝杰出音乐家的特殊创造有关联,各个流派的出现,应是在这门艺术上升,高潮之际,是在这门艺术很长周期内连续不断的传承,积累,同门艺术的交流,竞争,在生存大空间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生存的小空间,并保持自身特点的技艺,风格,独特的色彩。它是由一个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流派形成的越多,就越能反映出艺术的繁荣。古筝在中国是一件历史较悠久的古老乐器。因不同语言,不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背景,而产生了各具特色,风格浓郁的地方音乐,它又在借鉴各民族,地区,地方音乐的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和构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演奏技法和富有地方浓郁色彩的音乐风格,并由早期演奏家培养了大批传人,形成了几大流派,及大量的各流派筝曲。山东古筝流派就是其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流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