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筝主要流传于山东鲁西南地区,特别是荷泽、郓城、鄄城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又被人们称为“古筝之乡”。
据老一代山东筝家回忆,最早传筝的师祖可能是一位道人,此人在清朝任过宫廷乐师,随后他又将筝艺传给了居住在山东郓城与鄄城交界处黎同庄的黎邦荣老先生,而黎邦荣又有了新的创新发展。他不仅仅演奏宫廷音乐,而且还使用筝为民间的说唱音乐伴奏,使它在结合民间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派生出很多有乡土风格的筝曲。山东古筝流派已略见雏形。随后黎邦荣又将筝艺传给了四位弟子——黎连俊、张念胜、张为台、黄怀德,而这四位弟子又将筝艺传给赵玉斋、高自成等人,使山东古筝得以流传发展。解放后,随着各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筝专业,很多山东古筝的民间艺人被聘任教,使得山东筝更加丰富发展。其中以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最具代表。赵玉斋自幼和多位民间艺术家学习传统音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很好地掌握了山东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并学习了出色的演奏技法,达到精湛娴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尤以“小摇”技法的运用,令人惊叹。他改编的《四段锦》打破了传统古筝曲中的节奏、力度、速度等习惯用法。在高潮段中首次尝试使用了双手演奏技法。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庆丰年》,作品中大量使用山东古筝的基本演奏手法和左手技术,把山东筝中左手的颤音,按音,滑音,揉音贯穿全曲,既能很好保持住传统筝的风格神韵,又能使筝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演奏技法更加创新。使得双手演奏技法更加成熟和日渐完美。而高自成先生在出色地继承了山东古筝流派精髓的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又编辑整理了《山东筝曲集》,改编了筝曲《凤翔歌变奏曲》等,为古筝的继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演奏技术全面,技巧精湛,粗犷中有细腻,继承中有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因而使得山东筝流传更广、更为群众所喜爱。
二 山东筝的艺术特点
音乐风格,尤其是民族风格、神韵很难用书面文字说清,它需要平时多注意去听、感觉、实践体验。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音乐最终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每每听到山东民间乐曲的旋律时,总会让人联想到这与山东人豁达、纯朴、开朗的性格特点相吻合。
(一) 山东筝的左手演奏技术
左手技术主要以颤音和滑音最具代表,它重视按滑音力度,速度,上滑音多于下滑音。1. 颤音,主要是靠左手腕关节的密度很大的上下抖动使音波加速,能够给人轻松欢快之感。古筝一般的揉音和颤音技术是先弹后颤,但山东风格的筝曲中,一般会采用右手弹与左手颤同时产生,这样会使颤音很突然的呈现出来,更明显突出。2. 按颤音,把右手弹过的音,用左手按到高大二度,小三度后加颤音,听起来音很不稳定。3.点颤,即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轻按一下琴弦,使这个音在瞬间变高之后,马上又回到原有音高,给人以跳跃感。4. 大颤,右手弹弦的同时,左手借用臂部的力量大幅度颤音,表达一种激昂的心情。鉴于上述所说的山东筝的滑音、颤音等几种左手技巧,使山东古筝的风格变得活泼、粗犷、爽朗,与那些风格文静、委婉、秀丽注重柔滑结合,点按效果的潮州、客家古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