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家灶已不再依靠手工画灶画,而是用上面烧制有各种图案的瓷砖拼贴而成。
灶画,对于农村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曾经烟火气息弥漫的农家土灶头也透露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一副副“花灶头”便是一件件乡风浓郁的民间艺术品。然而,在民间手工艺渐行渐远的现代社会,灶画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桐乡灶画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如何?其传承与保护又将面临怎样的境况?日前,记者为此专门进行了采访——
在桐乡农村,只要你一走进农家的厨房,就会看到一副副别具特色的灶头,从灶山、烟囱到灶身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画风大多粗犷夸张,色彩鲜艳,并配有文字。这种依附于灶头上的壁画,人称“灶头画”。
灶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江南独特的民间文化,也是江南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
灶画的渊源
灶画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桐乡的一些灶画老艺人,有的说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也有人认为还要早,源于1000多年前的隋朝。到底是哪一年,现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主要源于民间供奉灶神的传统,结合江南柴禾灶结构的特点,由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用朴素流畅的笔法绘画而成。
灶画在桐乡农村十分普遍。过去每逢新打灶头,必有灶画问世。农村传统使用的柴灶由灶台和灶壁组成,灶台面平列两三只铁锅,放两只锅的叫“两眼灶”,放三只锅的叫“三眼灶”。一般来说,靠里面的锅较大,称“里镬”;外面的锅较小,称“外镬”;如果是“三眼灶”则还有“中镬”,“中镬”的大小一般介于“里镬”和“外镬”之间。两口大锅之间置一小型锅子,称“汤镬”。我市农村以“三眼灶”见多。
据一些农村老人介绍,桐乡地区的农民历来重视打灶,灶的大小、方位、朝向等要素都不能随便决定,一般均要选择良辰吉日才能“破土动工”,其重视程度仅次于造房。有些农户在打灶时还要用小甏贮米和茶,打入灶内,或者埋铜钱,祈求灶神菩萨保佑全家安康。正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渴求,打灶师傅们便开始在灶头的墙壁上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灶画由此产生。
又有这样的说法。由于灶头上有灶王爷居住,故而这些陪伴灶王爷的图案自然都象征着吉祥、昭示着富贵、表述着向往、蕴含着祈求。如果谁家的灶头只简单地刷上一层石灰浆了事,人们便会鄙夷地将其称为“豆腐灶”。
灶画寓意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