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民族精神的一种范式:金石精神(2)

2010-08-02 10:39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作者:王琪森
当代篆刻艺术系统中最低迷或是最缺少的即是金石精神,即把篆刻单纯地看作是技艺的高低、功力的深浅、锲刻的好坏等,即越来越技术化而少审美化,越
 
当代篆刻艺术系统中最低迷或是最缺少的即是金石精神,即把篆刻单纯地看作是技艺的高低、功力的深浅、锲刻的好坏等,即越来越技术化而少审美化,越来越制作化而少心象化,越来越展览化而少人文化。从而缺乏一种精神的追求、审美的指数。客观地看当今篆刻家的队伍蔚为壮观,其人数与规模要远远超过明清时代,同时也大大超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但为何缺乏精英群体?大师更是几近绝唱?现在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文化条件都要比过去好得多,过去秘藏于个人书斋的印谱可以精印普及,过去封存于馆藏的古印、名印有专门陈列馆公开展出,一些美术高等学府也专门开设了篆刻专业,并设有博导。但现实效果与客观条件却出现了悖论?说实话这个问题曾苦苦地困绕我多时而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研究中国艺术美学思想史时,其中运用了艺术意识形态学的方法。由此而联系到了当代篆刻艺苑的现状,一下子豁然开朗,在相当程度与范围内,正是当代篆刻艺术意识形态的缺失或扭曲,使当代篆刻的发展失去了内在的驱动力和支撑点。而金石精神的淡漠、消解更是使当代印坛弥散出浮躁的喧哗、焦灼的奢求、炒作的泡沫、功利的追逐,从而削弱、蹈虚了篆刻本体提升的能量及能力。                                                                                                                           
 
历史上秦汉古印的鼎盛、明清流派印的辉煌已成记忆,而在清末建立的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亦是中国近代史上篆刻艺术意识形态的一座高峰,“顾社虽名西泠,不以自域。”(《西泠印社记》)而当时的印坛上,吴昌硕、黄牧父、赵叔孺等乃大师林立,其后在二、三十年代的王福厂、黄宾虹、陈师曾、齐白石、邓散木、朱复戡、钱瘦铁等亦流派纷呈,卓尔不群。他们之所以能使印苑文采风流、艺韵丰瞻、风格鲜明,其关键就是具有高屋建瓴的篆刻艺术意识形态和勃发高亢的金石精神,从而能化古融今、探幽抉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一介印人们却显示了铮铮铁骨和浩浩正气。当国宝《汉三老碑》将流入异域时,已年迈体弱且病臂的海派书画篆刻领袖吴昌硕到处奔走,并咬牙忍痛刻印作画义卖,募得巨款赎回国宝文物,其爱国之心如日月同光。当日寇铁蹄踏入北平时,一个瘦骨伶仃的民间金石书画大师白石老人义无反顾地封刀封笔,其民族气节令人高山仰止。而当时正在日本办展讲学授艺的海上篆刻名家钱瘦铁先生谢绝了友人的挽留,毅然归国,共赴国难。诚如《庄子·天地》中所言:“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还有那个教授级篆刻家闻一多先生,为争民主而愤然拒绝和统治者合作,宁可鬻印换米,也不低下高贵的头颅,直到血溅街头。一位伟人感动得号召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印人们正是以他们的人品艺品,彰显了超拔而坚挺的金石精神。由此而构成了中国近代篆刻艺术辉煌的意识形态史和金石精神颂。
 
造成当代篆刻艺苑精英断层和大师终结的重要原因,就是篆刻艺术意识形态的解构化与空洞化,客观地讲有相当一部分的篆刻家已不具备这种意识形态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觉悟,放弃了金石精神的底线。如为了夺人眼球、自开面目、创造风格,可以从巫师画符、窑工签名乃至滑石陪葬印中拿来取法,以丑陋乖谬为美丽,以低俗怪讹为时尚。诚然,此种流行印风是属于走极端的偏门。但是,综观当代印坛的整体创作状态,乃是缺乏真正意义的艺术原创和风格突破,骨子里缺少一种精神高度的海拔和艺术审美的境界。究其根源,乃是篆刻艺术意识形态的集体无意识。记得鲁迅先生在《〈蜕龛印存〉序(代)》中曾说:“用心出手,并追汉制,神与古会,盖粹然艺术之正宗。”先生所揭示的正是一种篆刻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运用。唯其如此,当代篆刻艺苑必须呼唤篆刻艺术意识形态的回归和金石精神的确认,这样才能从大开悟中获大智慧。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