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
元代,对外贸易发展很快,龙泉青瓷的需求量大增,龙泉窑业已遍布瓯江上游龙泉溪两岸,出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华景象,大窑一带就有窑址113处,早期产品与南宋晚期相似,并伴有黑釉瓷生产,不论在成型、上釉、焙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生产出了高达1米多的大花瓶和60多厘米的大盘,以及口径40多厘米的大碗,型制大而规整,釉层厚薄不一,胎壁增厚,普遍都有纹饰,装饰手法有刻、印、贴、镂、堆、塑和釉面开光,露胎印花,釉上贴花,褐色点彩,汉字和“八思巴文”等,有的产品几种装饰方法并用,致使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等地一些瓷窑纷纷仿制龙泉青瓷。元代末期,大窑瓷业生产开始衰败。
南宋龙泉窑的突出成就,表现在烧制工艺和艺术手法两方面:
南宋龙泉窑掌握了薄胎厚釉技术,给浙江青瓷开辟了重大发展的新局面。因为胎薄釉厚,才能充分发扬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提高它的艺术性。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产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术,有些釉层比胎骨更厚些,所以釉色晶莹青翠,给人一种纯洁愉快的美感。它的优点归纳起来大约有:1.不起浮光,沉着柔和;2.色泽青翠,浑厚滋润;3.内外均匀,精致细腻;4.釉汗固着,极少流动。所谓“叩其声,铿铿如金;视其色,温温如玉。”南宋龙泉青瓷可以当之无愧。
至于艺术上的成就,具体地从它的造型和纹饰的优美风格中表现出来。
龙泉窑自从发展了薄胎厚釉技术,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新的造型和装饰手法,造型的巧拙,直接左右青瓷的艺术价值。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型很讲究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和线条的变化,以精致简练的技巧,严格认真的制作态度,向小而精方面发展。
这时龙泉青瓷的造型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从传统造型中继承下来,加以推陈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盘、洗,如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轻巧,制作较前进步;一种是仿古铜、古玉的形制,如觚式瓶、觯式瓶、琮式瓶、贯耳瓶、鬲炉、鼎炉、奁形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的需要;还有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龙泉青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优美的凤耳瓶、鱼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龙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于变化的贴花双鱼洗、双鱼盘,轻盈精致的荷叶碗、莲蓬碗,设计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壶,浑厚主重的内折口莲瓣钵,小巧玲珑的各式鸟食罐,实用美观的莲瓣盖罐,雄鸡香薰,三足花囊(这两件造型及釉色均很精美,原藏故宫,现在台湾。)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青瓷器,标志着南宋龙泉窑在造型方面,确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在纹饰方面,南宋龙泉青瓷的艺术手法,也是很值得重视的。
南宋龙泉青瓷,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它的品种形式之丰富,造型、纹饰和釉色之精美,是浙江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龙泉青瓷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正如冯先铭先生所述:龙泉青瓷在青瓷工艺的高峰,是青瓷釉色与质地的顶峰,是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是巧夺天工的人工青玉。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人为之美感所倾倒。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