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的外销瓷(2)
2010-04-03 14:38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国外更重视清代外销瓷
明清外销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曾经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臣”,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引起国内文博界的足够重视,对此,胡雁溪觉得十分惋惜。他告诉笔者,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销瓷。国外对中国外销瓷的重视程度、研究的总体水平都比国内要高。“毕竟历史上,这是他们皇家、贵族使用过的。”
据胡雁溪介绍,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千件。收藏中国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资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们不能对清代外销瓷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还有人提出,中国外销瓷存世数量大,有100万件、甚至1000万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收藏界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胡雁溪说,这种看法不是从学术性、艺术性出发,而是从市场出发,“不懂得它的文化含义,只知道拿钱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其实价格并不真正等于价值,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一件的赝品,价格不可谓不高,又有什么价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销瓷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知。”
“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销瓷内容丰富,有些外销瓷是“中西合璧”,中国外销瓷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
胡雁溪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欧洲人为了使中国瓷器更适合当时欧洲人的欣赏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淡雅色调,而欧洲人喜欢浓烈色彩。中国人绘画讲究意境,喜用抽象笔墨,欧洲人绘画则追求写实。不同的审美取向,使得欧洲人将运来的部分中国外销瓷进行了“加工”,绘制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比如,中国青花瓷运到欧洲后,有一段时间非常受到欢迎。但随着时尚的变化,欧洲人开始追求强烈的色彩。于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当地人增画了许多内容,比如在空白处加画了彩色的菊花,加红、描金,营造金碧辉煌的效果等。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