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是我国戏曲的大剧种,在全国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影响。评剧的流派众多且色彩纷呈,各地都有观众喜爱的流派艺术,从这一点说,评剧更显出了它的地方戏的特点。
自评剧早期艺人芙蓉花的班社进京演出至今,北京的评剧已约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了,从那时起评剧艺术就以其特有的流派演唱特点吸引了北京的广大的评剧观众。北京评剧流派艺术的形成虽说历史较短,但其发展过程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有其共同的特点。下面仅就北京的主要的评剧艺术流派谈谈其产生与传承的特点。
评剧的白派艺术是久在北京且影响最大的评剧流派,她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评剧老艺人白玉霜创立的经小白玉霜、刘萍到王冠丽已历经四代,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白派艺术的形成首先来自于独特的演唱特点,在其演唱的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白玉霜的嗓音条件。在当时中的评剧女伶中,以女高音居多,白玉霜的嗓音音质是个女中音,声音醇厚,要想立足于女伶纷争的评剧舞台,必须有自己的演唱特点,因此白玉霜在自己的嗓音条件下独创了低回婉转旋律流畅的演唱特点。使其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而吸引观众。而仅有自己的演唱特点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剧目作为演唱的载体,于是一批适合自己演唱的剧目出来了,如《玉堂春》《马寡妇开店》《珍珠衫》《桃花庵》等。严格地说流派艺术和创作的人物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当一个演员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性格,运用演唱手段创造出鲜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的话。对于流派的传承肯定是相得益彰的,人们对于剧中人物印象深刻同时也把流派演唱特点也牢牢地存储在记忆中。
一个艺术流派具备了其演唱特点和剧目还是不够的,因为流派是要流传的,流传的要素之一是要有优秀的传人,有自己的接班人。如白派的传人小白玉霜,她继承发展了评剧白派,将白派的表现音域分别向上和向下有所扩展,如现代戏《金沙江畔》中的“小酸枣”唱段就是以往评剧白派中未见的演唱风格。刘萍作为第三代传人,在评剧舞台上驰骋四十余年,《评剧皇后》《米酒歌》《二愣妈》都是他的代表性剧目。王冠丽是白派第四代传人,她为小白玉霜演出剧目所做的音配像以及她演出的《秦香莲》《朱痕记》《评剧皇后》《小借年》《劝爱宝》《打狗劝夫》《锯碗丁》为人们所称道。白派艺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传人才使这一艺术流派得以传承和发扬。流派艺术的另一个因素是观众,首先观众能够承认,观众喜欢并且能够在观众中广泛地传播,在观众中扎下根来,流派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延续。如《秦香莲》《金沙江畔》等剧中的白派唱段都能在戏迷和观众传唱,几乎在每一次评剧票友演唱会上,我们都能够听到一些脍炙人口的白派唱段。
我们还可以从评剧新派的形成发展来看艺术流派这一戏曲现象,评剧新派是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于建国后才真正形成的。她同样具有与众不同的演唱特点,她还创造了独特的疙瘩腔,甚至她把评剧的一些小过门也唱了出来,从而展示了新派艺术活泼欢快的一面。新派艺术的雏形是在现代戏《刘巧儿》中产生的,接着《祥林嫂》《春香传》《乾坤带》等一大批剧目的创作演出使新派艺术得以全面展示。新派艺术的流传是空前的,当时在北京,大街小巷到处传唱,拍成电影后更始在全国流传。而新凤霞所塑造的刘巧儿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仍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新派的传人也是空前的,仅拜新凤霞为老师的专业评剧演员大概超过了五十人,其中有很多是非常优秀的演员,我们剧院就有谷文月、戴月琴、高闯以及再传弟子王丽京、张秀云等,在中国评剧院举办的评剧演唱会上新派的传人是最多的。在举办的全国戏迷大奖赛上业余演员中唱新派的也是居多。新派艺术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体现了评剧鲜明的时代性。《刘巧儿》剧中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主,敢于追求自己个人幸福的时代先进人物,当时我国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体现了对妇女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刘巧儿》的产生正好与时代同步,为广大追求婚姻自主的妇女树立了楷模,刘巧儿成了时代的英雄。因此评剧的新派艺术更是深入人心,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白派小白玉霜在建国初期所演的《小女婿》也同样因为反映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大量的戏迷也是因为喜爱这些人物而喜爱她的唱段从而使之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