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南戏的活化石,“百戏之祖”——永嘉昆剧

2009-04-27 15:0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永嘉昆剧为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

永嘉昆剧为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昆剧源于南戏,南戏亦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 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 )、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云:“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南戏首先在永嘉正式形成,当时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早在北宋末叶的宣和年间(1119~1125年),由于江南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农村生活也相对比较富裕,因而在浙江温州一带产生了一种民间歌舞小戏,这就是在南宋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的南戏的萌芽。宋室南渡之后,临安(杭州)成了整个南方的政治中心,经济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加之北方艺人大量流入,于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源于相邻地区的南戏获得了合适的土壤,也迅速繁荣起来。到绍熙年间 ( 1190 ~1194年),在南戏中已经出现了《赵贞女》、 《王魁》这样艺术性较高的剧本,标志它已经进入较成熟的阶段。宋元南戏的剧目,至今可考的还有一百几十种,可见当时的盛况。”南戏开始时,正如徐文长在《南词叙录》中所说的:“即村方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可歌而已。”所以在唱腔、唱词和宾白等方面是比较粗糙的,并且运用了大量永嘉方言和谚语,如“蚂蝗叮住鹭鸶脚”,“命里合吃粥,煮饭忘了鹿”,易为群众喜闻乐见。以后逐渐吸取一些宋人词牌、诸宫调,以及法曲、大曲的片段加以充实,在艺术上遂提高一大步。

元末明初的《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琵琶记》等传奇在戏曲舞台上出现以后,南戏这种形式已成为当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流传广泛,到明后期至清中叶,形成四大声腔并列,使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昆腔,也叫昆山腔,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它产生于元末明初,兴起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迨至嘉靖年间,即十六世纪中叶,吸收了海盐、弋阳诸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形成一种舒徐婉转,细腻流畅的新腔,称为“ 水磨腔 ”,也就是“昆腔”。永嘉昆剧通过本地的东西(如语言、民间音乐等)吸收了昆山腔的各种优点来丰富自己,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永昆。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