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古老的南剧 不可遗忘的文化瑰宝

2009-08-05 16:5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张孺海
南剧,又名南戏、人大戏、高台戏,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居恩施州五种地方剧之首。

南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依然绽放出新的异彩。

厚重的民族文化教科书

南剧,又名南戏、人大戏、高台戏,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居恩施州五种地方剧之首。主要流行于恩施州来凤等七县,以及湖南湘西州、重庆黔江区,流风余韵遍及贵州铜仁等地市。

南剧在来凤流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改土归流”后,来凤因濒临酉水,有水路运输,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大量山外戏剧样式与本地民间小戏歌舞结合,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南剧基本成形。

南剧的声腔以北路的西皮、南路的二黄、上路的川梆子、以及南北杂为主,是皮黄腔系中的重要剧种。其唱腔有固定的程式,也有复杂的变化。道白一般用地方官话,偶尔也掺杂村言俚语,风趣幽默,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

南剧剧目极其丰富,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主要是取材于历史演义、传奇、神话故事等。从分布流传范围和其特点来看,南剧既有楚文化的影响,又有巴文化的神韵,还有洞庭文化的影子,更体现出恩施土家、苗族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它是中华文明地域化和民族化的教科书。

精品剧目搬上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南剧曾一度出现空前发展和繁荣,各地南剧团纷纷成立,有来凤、咸丰、鹤峰、恩施等四个国营南剧团和宣恩南剧队,演职员工达800多人。

1951年,来凤成立人民剧院,上演的第一台南剧为《打渔杀家》。1958年,来凤南剧团开办享誉四省边区的“红旗科班”。1979年,新编南剧《接龙桥》、《爱与恨》获得州级创作、演出奖。1992年,来凤县政府委托省艺术学校设立南剧科,培养的演员成为目前南剧舞台上的骨干力量。

1978年至1980年,来凤县南剧团巡回到重庆、湖南、贵州和省内恩施等四省边区演出,推出以《九件衣》、《春草闯堂》、《董永重会七仙女》等大戏,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场场爆满,一年下来巡演达到100多场。

到了80年代后期,来凤县南剧团编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南剧、小南戏,把南剧送到乡村田园,《四下河南》、《姐妹皇后》、《三不愿意》等一批优秀剧目,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喜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