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宋元时期的杂剧和戏文

2009-08-01 16: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杂剧发展到金代以后,开始了其由北宋的滑稽科诨小戏向元代的演唱完整大套曲子转化。

稷山马村1号金墓乐队砖雕

稷山马村1号金墓杂剧残俑

金人入汴以后,北宋杂剧被分别纳入两个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去发展,南方一路在杭州形成更为繁盛的南宋杂剧,北方一路则在山西平阳地区发展为金代杂剧。二者在演出形态方面都对北宋杂剧有所发展,但北方由于受到更为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出了一条通向更高级形态的路子,最终产生了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南宋杂剧则始终未能脱离母胎的框范,充其量只是对南方戏文的形成给予了一定的促成。

1127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都城汴京,继而将汴京的大量财富、典籍以及工匠、伎艺人分期分批地北掳。例如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七说,金人曾一次索去“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宋·无名氏《宋俘记》说金人一共掳去“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见李天民辑《南征录汇》)。金人在押解这些伎艺人北上经过山西时,沿途俘工纷纷逃亡,后来局势平定下来,他们就助成了山西平阳地区的两种文化兴盛:一是使之成为北方最大的书籍刊刻中心,“平水版”图书流行于世;二是使之成为杂剧的兴盛地,因之也成为杂剧砖雕墓葬的集中产生地。金代杂剧的盛行区域还向南越过太行山,达到河南省焦作一带,因而在此地也出土了杂剧雕刻墓葬。

杂剧发展到金代以后,开始了其由北宋的滑稽科诨小戏向元代的演唱完整大套曲子转化,它在演出形态上已经较之北宋杂剧有很大的进步,晋南金代墓葬杂剧雕砖提供了实例。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代杂剧雕砖墓群里,有三座墓皆雕出了伴奏乐队。以之与宋杂剧雕砖乐队的位置安排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个重大的变化,即稷山墓中已无一例外地将乐队安置在杂剧演员身后,与元代忠都秀壁画所显示的杂剧作场形式已经完全相同,它反映了金代杂剧体制已经开始向歌唱为主过渡。因为杂剧表演中唱的比重加强,它与乐器伴奏的关系日益密切,乐队的重要性就突出了,不但成为杂剧演出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必须与演出人员一起登场的表演主体,以便能够与演员的表演和歌唱达到和谐的配合。但是,稷山墓葬雕砖也证明了其时北曲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尚未确立,它的角色排列仍然接近于北宋杂剧雕刻,无论有无伴奏乐队,都没有发现主唱者的明显痕迹,甚至常常是副净、副末等角占据了中间位置。它表明,当时山西平阳杂剧演出的重点仍然在于滑稽调笑,以歌唱为主的正剧大戏的完善尚有待于时日。另一个转变是民间的路歧艺人已经组成行当齐全、器乐道具完备的流动杂剧班子,一洗北宋之陋。例如马村1号墓里的戏班拥有5个杂剧角色和6个“把色”——伴奏者,组成一个11人的演出团体,如此庞大的民间杂剧班子如果没有表演艺术上的进步是不可能存活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