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宋元时期的杂剧和戏文(2)

2009-08-01 16: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南方的浙江一带则在12世纪初叶,即北宋的“宣和之后、南渡之际”(明·祝允明《猥谈》)形成了新的戏剧形态——戏文,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戏曲样式

南方的浙江一带则在12世纪初叶,即北宋的“宣和之后、南渡之际”(明·祝允明《猥谈》)形成了新的戏剧形态——戏文,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戏曲样式,它最初在宋人词调和民间唱曲的基础上兴起,“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明·徐渭《南词叙录》)其表演形式应该是由民间年节故事装扮发展而来,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比较成熟的优戏形式——杂剧的启发和影响。特别是当南渡的宋室把高度发展的汴京杂剧带来之后,随即刺激了戏文的走向成熟和进入兴盛期,故而徐渭说它“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同上)。戏文的演出体制和音乐体制都不同于宋杂剧,它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诗、歌、舞的综合舞台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复杂的场景,在它的舞台表演里,歌唱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它的音乐结构已经形成规范,能够把大量的曲牌组织在众多的套数里,共同连接成一个长篇的音乐作品,它的表演也已形成一定的程式。例如人物的上下场要念上下场诗,角色分行当,包括生、旦、外、贴、丑、净、末,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特色等。戏文的内容多为生旦爱情戏,这在文物形象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北方的杂剧在金朝百余年间的发展,受到北方民间诸种演唱艺术特别是诸宫调的直接影响,逐渐摆脱了大曲的音乐体制,朝向结构谨严的多宫调体系迈进,最终形成了北曲杂剧。这个变更的临界点,历史没有留下足够的证实材料,至少在金末元初,大约在12~13世纪之间,成熟的北曲杂剧已经出现了。与从宋人词调和当地民间小曲中升华为戏文唱腔的南曲不同,北曲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套数长期传唱到为杂剧唱腔所利用的过程。北曲来源最初是北宋都城汴京以及中原一带的各种小唱、说唱曲调,后来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调和乐器,渐渐演变而成。在诸多演唱艺术种类中,北曲杂剧主要受到两种曲牌联套音乐体制的影响,即大曲和诸宫调,这些套曲联唱在民间长期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体制方面的固定格律,因此当北曲杂剧一旦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音乐主体,便形成与南曲戏文迥异的一套严格曲律规定,从曲牌联套到韵脚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使得晚出的北曲比早出的南曲在音乐体制上更加成熟而文人化。

元泰定元年(1324年)绘制的忠都秀壁画,则是成熟的北曲杂剧的演出形象。后排乐队列于“帐额”前面,大鼓置于上场门处,乐工皆立于作场人身后伴奏。这种伴奏方式,形成了中国戏曲600年来的传统规则。其前排演员居中者,为主唱角色正末,在整个舞台画面中占据了最为突出的地位,其余演员皆如众星捧月一般将其环绕。

南戏文和北杂剧都具备了比较大的结构体制,适宜于在舞台上展现较长而复杂的人生场景,其音乐和表演手段也都已经进入程式化组合阶段,这些都标示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南曲戏文兴起于温州,受其吴语方言的限制,长期流行于东南一隅,后来传到福建,在南宋中期也进入杭州。至于北半部中国民间所盛行的北曲杂剧,其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在元代灭宋以前,北曲杂剧的盛行区域已经遍布山西、河北、山东和河南一带。1279年以后,随着元蒙军事和政治力量势如破竹地南下,北曲杂剧迅速推进到南方,最初沿着今称京杭大运河的水路传布到江、浙一带,占领了南宋旧都杭州,继而扩及湖广。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