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剧、杂技等中国传统艺术频频出入于时令节庆时,中国的“百戏之师”昆曲却落寞气息奄奄,濒临绝境。可喜的是,2000年5月18日,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作为一个存在了六百多年的名词终于进入了人类文化的经典殿堂里,一出精彩绝艳的昆曲表演也令来访的各国政要倾倒不已,为我们的文化再次贴上了满面的金箔,至于热门电影《游园惊梦》中作为背景的昆曲,更是被商业文化的手腕妆点为泛黄的遥远记忆,而昆曲现实处境的尴尬、困顿,却无几人能知。为此语文记者远赴南京、北京、上海几处昆曲的重镇,继女书之后再次抚摩了昆曲这个宝贵化石。
昆曲,始于元代末年的昆山,原是南曲的一个支派。
自明代万历年间风行全国直至清代嘉庆初年,在200余年的鼎盛岁月中,涌现了一大批经典的剧目,建立了一整套的表演理论体系,成为中国戏剧的最高范形。《游园惊梦》是梅兰芳先生生前所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此时,距汤显祖版本《牡丹亭》已经整整相隔360年了,而昆曲也已流落到了一种不可想象的荒凉之中,就像《游园·皂罗袍》里所唱的那样-----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黑落)
片面的说,京剧的春色如许,全赖母体昆曲所赐,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剧种,以及中国戏曲史上体系最为完备的一种表演形式,昆曲所创立的美学传统被确立为中国戏曲的正宗,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舞台艺术。
戏曲理论家刘厚生:
昆曲一般来说是“百戏之祖”,这话不太准确,因为还有比他老的,但可以说是“百戏之师”,它艺术上非常完整,京戏它的文学基础就不够,唱词比较粗俗,而我们昆剧就比较高雅。
戏曲理论家丛兆恒:
它的剧本文学性很强,它应该是继承了诗、词、歌赋中国古代一切文学形式,比如散文、骈体文等一些文学形式的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了。现在在中学和大学的课本里面,在300多个剧种里面只有昆曲是可以(选入)的,它的剧本文学达到了一个典范的教材的高度。它的表演自成体系,比如梅兰芳体系,当然早于梅兰芳几百年这体系早已形成了。从昆剧来讲,这个内心的东西和外在的程式动作结合得非常非常完美。
(名著名戏:《沉江》《桃花扇》《拾柴》《彩楼记》《描荣》《琵琶记》《诉冤》《窦娥怨》)
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诗、书、琴、画、舞、乐等都被和谐地融为一体,化成了种种舞台景象。因而可以说,昆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而作为中国戏剧的最高典范,昆曲那“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唱腔,悠扬婉转的曲调,在表演上脚色行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唯美阴柔,念白的生动幽默,成为日后中国许多剧种的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