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唯美的昆曲 六百年的游园惊梦(4)
2010-02-08 15:29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对昆曲最为痴迷的一位文人,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游园惊梦》,在这篇充满了家国身世之感的小说里,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对昆曲最为痴迷的一位文人,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游园惊梦》,在这篇充满了家国身世之感的小说里,白先勇以一种恍惚迷离的结构营造了一个复杂而深邃的人生迷梦。或许,怀旧是人的一种本能,于是在寂寞了200多年以后,昆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最惟美的一个意象,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记忆中,只是更增添了一份孤魂自赏的凄清。
电影《游园惊梦》叙述了一个另类的爱情故事。三十年代的苏州,豪门深院里的生活,旗袍华锦,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绵绵长恨,可以说是华美而苍凉,充满了怀旧的气息。然而,其实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并不是宫泽理惠,也不是王祖贤,而是电影里那一段段悠扬婉转的昆曲。昆曲的介入不仅给这部原本平淡的故事笼上了一层惟美的艺术色彩,同时,它更赋予了影片以一种文化的历史纵深感。一曲《皂罗袍》,犹如一阙哀艳的挽歌,埋葬了深深庭院里的浮华往事。银幕上时空变换,依然是在三十年代,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的一曲《皂罗袍》,在侵华日军那整齐划一的鼓掌声中悄然落幕,在一个肃杀凛冽的夜晚埋葬了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同时也埋葬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回忆。
元代末年,相传昆山人顾坚始创昆腔,
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形成“水磨调”,
明代万历年间,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
1790年,徽班进京,之后,“花雅之争”以雅部昆曲的失败而告终,
1921年,昆曲传习所在苏州创办,
1956年,昆曲《十五贯》获得极大成功,“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